最近,“屠呦呦以身试药”的新闻,经央视网猛推,嗖的上了热搜。
但屠呦呦在人后遭受的屈辱和无奈,官媒是不会说的。
让慈翔大行来说吧。
瑞典遗传学家斯万特·佩博,以其对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荣膺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的当天,斯万特·佩博自然无比兴奋,但他仍像往常一样,背着黑色的工作包,前往他一手创建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上班。
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位于德国莱比锡。
所有的同事、朋友都聚集在了一楼大厅,有一百多人,专门等候诺奖新科得主的到来。
当佩博走进来,人群立即掌声雷动,有人兴奋不已地发出欢呼声,为他送上最热烈的祝贺。
大家兴犹未尽,不顾佩博已经是67岁高龄的人了,众人簇拥着他来到研究所大楼内的水池边。
佩博脱去了外衣,只穿了贴身汗衫和秋裤。
众人将佩博抬起来,真的丢进了半人多深的水池里,摔得水花四溅。
对比屠呦呦的遭遇,真是令人唏嘘同样是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得主之一,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却遭遇了不少同行、同事的妒忌、诽谤甚至攻击。
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针对疟疾的新型疗法”,同因“发现了因线虫导致的寄生虫感染的新型疗法”的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半个世纪前,疟疾曾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越南曾向中国发出紧急求助。
屠呦呦的研究,始于参与年国家有关部门启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项目”。
屠呦呦提出了青蒿有效成分低温提取设想,经过了次实验,终于成功从青蒿中提取了防治疟疾的有效物。
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毒副作用低,抗疟药效显著。
但屠呦呦一直遭受着质疑和指责,有人怀疑她的提取物有毒,有人看不惯她的行事作风,认为她个性孤独,不合群。
以致,她不得不与几位同事亲身试药验毒。
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办公室”决定将屠呦呦发现的有效物命名为“青蒿素”,全面推广使用。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和唯一代表,领取了发明奖章和证书。
年,屠呦呦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有人专门到科技部投诉,认为屠呦呦“将成绩独占”。
年8月,屠呦呦受邀出席“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奖”,遭到一位科学家当场指责,认为青蒿素是“项目”的集体功劳。
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疟疾死亡率下降54%,非洲儿童死亡率下降58%。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和留学背景,发表论文和著作寥寥无几,同行又认定青蒿素是集体科研成果,屠呦呦受到全面排斥,她曾4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抗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的极力推崇,米勒认为,青蒿素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应该推荐给诺贝尔奖委员会。
米勒在华人助手苏新专博士的协助下,查阅了海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派学生到中国调查,谁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竟有7家单位抢功。
米勒写信一一征询:那么,谁起了次要作用?
那7家单位不约而同回复:屠呦呦。
米勒心里有底了,最后认定,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发明中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从年开始,米勒每年都向诺贝尔奖组委会推荐屠呦呦。
年,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授予了屠呦呦。
得悉消息,国内一些同行非但不高兴,反而再次发出质疑声,强调发现青蒿素是集体之功,认为屠呦呦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已经过分了,不应再获得诺贝尔奖。
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都要从研究源头上追溯,都只能颁发给个人。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讨论组全面调查、了解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评委会认定: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项目组,第一个提到%活性,第一个做临床试验,而这三个关键点中任意一条,都足以让她获奖。
年12月,屠呦呦终获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
却遭惹了国内同行、同事的更大不满,一些人放风说:评委会不了解实际情况,把当时由“办公室”领导的数十个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了,这个奖项应该是集体的。
还有人挖苦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课题组中的作用,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
甚至有人直接指斥说:她获奖,是以个人之名顶替集体之功。
年,屠呦呦已85岁高龄,她拖着病体亲自参加了诺贝尔奖颁奖礼。
她一定承受了某种巨大的压力,在获奖感言中,她说:
“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耄耋之年的老人感谢了大领导、葛洪、数百万非洲人、一起合作过的科研人员,“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
回国后,屠呦呦向记者表示,“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
屠呦呦分享了万瑞典克朗(约万人民币)奖金,她自己仅仅扣除了家人陪同她往返瑞典颁奖典礼的差旅费用,将其中的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原作者介意,请联系删除。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