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荣誉从三无科学家到诺奖大师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编者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怀揣着科技报国之志,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撑起“共和国勋章”的半壁江山。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满族)、顾方舟、程开甲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科协改革进行时推出“共和国荣誉”专栏,重温他们投身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和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她是首位获得

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荣誉加身的背后,是她在科研岗位上

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她的研究

帮助数百万人挽回了生命,

让人类与疟疾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

开启了崭新的征程。

如果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伟大程度,

那么她一定是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她是屠呦呦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年12月30日,

一名女婴降生在浙江宁波开明街的屠家,

屠家继三个儿子后喜得千金。

父亲屠濂规欣喜地

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中得到灵感,给她取名“呦呦”,

意为鹿鸣之声,寄托着对她的美好期待。

屠濂规平时爱读书,

家中楼顶小阁间就是他的书房,

其中摆满了各类古籍,

这也是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受父亲影响,

屠呦呦从小便喜欢翻看书籍,

特别是中医药方面的书,

即便看不太懂,

书中的插图也能吸引她的目光。

16岁时,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家人寻医问药,

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将她治好。

这段生病的经历,

让屠呦呦认识到药在治疗疾病方面

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于是便萌发了未来投身医药,

治病救人的理想。

高中毕业后,屠呦呦

如愿考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生药专业,

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

大学毕业后,

医院研究所工作。

4年后,又积极响应号召,

参加了卫生部全国第三期

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

中医药知识,并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编制。

年,屠呦呦开始进入卫生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西医学习中医”

的这段宝贵经历让屠呦呦

有机会深入学习中医和西医

两种医学语言的历史和理念。

也为其在后来工作中能熟练地

把传统医学的经验和现代生物医学

融合在一起,最终发现“青蒿素”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蒿素发现始于

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

“任务”。

当时,

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中国领导人应越南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南方的需求,

决定在年5月23日启动

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

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

“”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

她坚持从中医的研究经典中寻找灵感,

走访民间的中老医药专家,

收集了多种药方,从中整理出

包含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之后,她又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

筛选了余种中药提取物,

最终确定了几种中药作为研究对象,

青蒿正在其中。

她挨个儿实验药物的有效性,

可是两年过去了,却没有任何结果。

一次偶然的尝试,

屠呦呦发现用青蒿提取药物

治疗疟疾,药效可以达到68%。

于是,她兴奋地继续在青蒿上做实验,

没想到之后的实验中却只得到了

12%到40%抑制率的结果。

好不容易看到希望,

屠呦呦不舍得轻易放弃,

她搬出之前的古典医籍来细细翻阅,

重新探寻破解青蒿无效的奥秘。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

屠呦呦发现了专治疟疾的方子,

“渍”字启发了屠呦呦

用冷浸法从青蒿中提取药物。

年10月4日是

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天。

屠呦呦团队终于在

青蒿冷浸法的第次试验中,

利用乙醚成功从青蒿里提取到了

高效杀灭疟原虫的药物。

此前,她们已经经历过次的失败。

从年1月到年10月4日,

屠呦呦从数千种中药中选了多种

抗疟中药,历经多次试验,

光数据卡片就有厚厚多张。

在后续实验中,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迅速剔除

提取物中的有害成分,制成药物,

开展动物实验。不料,问题又出现了,

在动物实验中,个别动物出现了

肝脏中毒损伤的现象。

为了争夺宝贵的实验时间,

确认药物是否有毒副作用,

屠呦呦率先提出以身试药的申请,

并几度深入海南疫区进行临床疗效验证,

最终确认提取物对人体是无害的。

年,在屠呦呦的指导下,

团队又迅速完成了青蒿乙醚提取物

有效成分的纯化与分离工作,

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

屠呦呦给它取了个朴实无华的的名字

——青蒿素。

只需50mg/kg到mg/kg的剂量,

就可以将小白鼠体内的所有疟原虫杀死。

且这种晶体的熔点为℃至℃,

药效非常稳定。

青蒿素标本,青蒿素,青蒿素制品

青蒿与青蒿素

只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

从中药青蒿到青蒿素首次临床试用,

只用两年时间,其速度之快,

在药物研发史上极为罕见。

年,“任务”

举行全国性的青蒿素鉴定会,

正式确定中华青蒿素为全国指定的

抗疟良药。

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

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

85岁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年12月,瑞典国王给屠呦呦颁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评选委员会面对全球媒体公开宣布:

“青蒿素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

世界上每年有约2亿人感染疟疾,

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

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

及30%的儿童死亡率,仅就非洲而言,

每年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

这是中国医学界

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刻有屠呦呦名字(右图底部)的诺贝尔奖章

从39岁从事这项科学研究,

到85岁斩获这个世界最顶级的奖项,

在诺奖“姗姗来迟”的这几十年间,

屠呦呦始终籍籍无名。

这位为人类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大师,

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

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在这期间,

她摒除俗世名利,潜心科研,

不断对青蒿素进行深入的药理、病理研究。

继成功提取青蒿素后,年9月,

屠呦呦课题组又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

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

年,她历时多年

主持研发的青蒿素类新药

——双氢青蒿素片获得

《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

诺奖之后,

屠呦呦蜚声中外,相继获得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和改革先锋称号。

年,

BBC(英国广播公司)发起

“20世纪最伟大人物”票选活动。

屠呦呦与艾伦·图灵、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一起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BBC给予屠呦呦高度的评价:

一位药物化学家,她的研究帮助挽回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受古籍启发,中国化学家屠呦呦发现一种全新的抗疟药,为拯救全世界人的生命做出了贡献。

如果用拯救了多少人来衡量一个人有多伟大,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年6月,屠呦呦团队

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

“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突破,

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

年9月1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荣誉纷至沓来,

但对于人生进入第89个年头的

屠呦呦来说,她更在意的事情是:

在这座科学的高峰上,

还能攀登多久?

在屠呦呦的身上,

我们能清楚地看见一个科学家

淡泊名利的品质。在获得诺奖后的这几年,

这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依旧深居简出,

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