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95891.html
“屠呦呦是谁?”
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在瑞典揭晓,这个问题浮现在中国人心中。
不同于其他早已名扬海外的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在当时,哪怕是在国内也少有人知。
她当年已年过80,一头微卷的短发,时刻带着和善的笑容,看起来就像和蔼可亲的邻家奶奶。
图源:新华网
但屠呦呦创下了很多个“第一”——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个拿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同时又是国内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三无科学家”。
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院士头衔。
从发现青蒿素,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的“出圈”迟到了40多年。
尽管她并不在意,但直到获奖后,她的名字才慢慢被越来越多中国人熟知——
她叫屠呦呦,一位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的中国医生,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科学家。
01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既能让自己远离疾病,又能救治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屠呦呦在获奖后,面对记者的提问,回答得很淡然。
学医,由己及人,救死扶伤,这是屠呦呦做研究的初心。而屠呦呦选择生物医学的道路,却充满了命中注定般的“巧合”。
年12月30日,一个小女孩出生在宁波屠家,取名为“呦呦”。家里人希望她能和山中小鹿一样健康可爱,也希望她的“呦呦之声”能够常伴在家人身旁。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取自诗经的名字,前半部分成为她看似朴素实则寄托着家人爱意的名字,后半部分则预示了她后来举世瞩目的成就。
屠呦呦能学医,一部分来自于家学渊源。
屠呦呦家在宁波,是有名的书香门第。她的外公姚咏白是首任中华民国财政部国库司的司长,也曾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她舅舅是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她的父亲也是个对中医药颇有研究的医生。
一家英才辈出,屠呦呦从小耳濡目染,时不时翻看书桌上的中医古籍,到院子里认中草药。
然而,让屠呦呦最终决定学医,并且将中医和西方医学相结合的,却是另一桩意外。
年夏天,屠呦呦突然开始频繁咳嗽和胸闷,去医院后发现她得的是肺结核,俗称“肺痨”。
哪怕是在医学发达的现代社会,肺结核也是个棘手的病,更何况是抗结核特效药还没出现的40年代中国。
医院里的医生一度说,把这孩子带回去好好照看,想吃点什么玩点什么,就去做吧。意思是——
屠呦呦的病没得治了,珍惜最后的时光吧。
家里人不肯放弃,西医束手无策,那就用中医治疗。屠呦呦休学在家养病,与中草药相伴,什么办法都试了一轮。
住在姚家宅邸时,她并没有荒废学业。咳嗽不严重的时候,屠呦呦就爬起来读书,在书桌前一本一本书读过去,在求知的喜悦中忘记疾病的痛苦。
坚持不住的时候,她就翻出那张14岁求学时哥哥寄来的带着祝福的照片,坚定自己的信念:
“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当你获得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万幸,在坚持治疗之下,屠呦呦的病情奇迹般好转了。也就是这时,她坚定地想学医,尤其是中医。如果这些典籍里藏着的医学知识可以救更多的人,那该多好呢!
于是,在考入北大后,屠呦呦没有选择专门研究西方医学专业,而是选择了不被时人理解的生药学——研究中草药的原材料,研究新鲜的青草药。
她希望可以发掘中医的优点,辅助西方医学,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哪怕那时候,中医被大家视为是“伪科学”,被斥为“封建迷信”。
哪怕研究“生药学”大概率只能坐冷板凳,医院里像西医一样受现代医学尊敬。
屠呦呦想都没想过这些流言蜚语,毅然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许多年。
她毕业以后被安排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兢兢业业做研究,只希望能够把中医重新带回到世人面前。
可以治病救人,她就满足了。至于名利和地位,她没考虑过。
02
受命于危难之间
如今,疟疾已经在中国大陆消失无踪。但仅仅四五十年前,疟疾还危害着数千万中国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安全。
疟疾,俗称“打摆子”,一旦发作就是忽冷忽热、浑身抽搐,把人折磨得痛苦不堪。
而当时普罗大众基本上无法用上珍贵稀少的特效药“奎宁”,一旦不幸患病,往往只能在痛苦中绝望死去。
更糟糕的是,越战期间,由于东南亚气候闷热潮湿,携带着疟疾病毒的蚊子防不胜防。
这些东南亚的疟原虫已经对奎宁产生了耐药性,特效药失灵,军队的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如何解决这个困境?
最终,年,国家成立了一个代号“”的研究项目组,专门研究抗疟疾的特效药。
问题又来了,谁能胜任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当时许多有名的医药专家失去了研究的机会,研究项目组群龙无首,直到年初才由北京中药研究所决定让具有中西医学业背景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负责这个项目。
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这一年,她39岁。
刚接过任务的三个月里,屠呦呦四处寻访老中医,查阅焦黄的故纸堆。她从两千多个方剂中筛选出个可用的方子,编纂成《抗疟单验方集》。
在这些方药之中,她和组员又试验了一百多种最有可能的方子,但总体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仅有不到40%,离预期的结果差得远。
有一回,她发现胡椒似乎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实验之后果然如此,胡椒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高达80%!
胜利的曙光似乎就在前方,然而最终的临床实验还是出了问题。
胡椒虽然能够抑制疟原虫,但是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尽如人意。这就意味着,胡椒只能缓解病情,不能根治疟疾,无法作为治病的良药。
这些方子都宣告失败,项目研究陷入困境。
接下来,屠呦呦再次投入到书海当中,把焦虑化为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的破局之人,还是她。
偶然的机会,屠呦呦看到了东晋葛洪的一本方书《肘后备急方》,里面有一段治疗疟疾的药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一直是一个很淡定的人,后来拿诺奖的时候,得知消息,也只是淡淡地说声“哦”。但这一次,她几乎喜极而泣。
几次实验,青蒿果然能够抑制疟原虫,但因为提取的纯度不够,效果还不够显著。
屠呦呦又从“绞取汁”中得到了灵感,头一个决定放弃高温煎煮,选用了沸点只有35度的乙醚来提取青蒿素。
这也是后来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在项目组众多研究人员中,选择把奖项颁给屠呦呦的重要依据。
经历了三百多次实验,此前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还是宣告失败。众人开始认为青蒿难以稳定提取出抑制成分,应该换一条道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唯有屠呦呦,依然执拗地决定再次尝试,等着第号的实验结果——
最终,年10月4日,第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实验成功了!
它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高达%。
回过头来看,屠呦呦不被人看好的“执拗”,换个角度想,也是无与伦比的“坚定”。
她所认定的,从不会因为他人看法而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应如是。
03
“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前不久,低调的屠呦呦难得又上了一次热搜。
在#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的热搜中,我们看到了青蒿素研究除了一次次失败之外的不易,无数网友看得热泪盈眶:
“忍不住流眼泪,真的太伟大了,能和他们这样的伟人存在于一个时空,何等荣光呀!”
“向每一位勇敢前行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年底开播的电视剧《功勋》中,周迅扮演的屠呦呦坚强又执着,不畏艰难险阻,令许多观众为之动容。
事实上,从年青蒿素提取完成,年青蒿素抗疟疾药制作成功,一直到年关于青蒿素的英文论文在国际上发表,这之间还有过许多波折。
青蒿素英文论文
但屠呦呦坚定地说:
“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实验过程中,药厂关停,试验设备落后,他们只能采用大缸提取青蒿素的土办法。日夜接触有毒的乙醚,那些科学家们鼻子出血和皮肤病都已经是家常便饭,屠呦呦更是患上中毒性肝炎,只能强撑着病体做实验。
终于等到药物制作完成,当时组里的成员已经开始庆祝,唯有屠呦呦依然心有担忧。
药物在一些动物身上出现了副作用,可当时科技限制,他们无法确定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青蒿素药物造成的药物反应。
需要有人试药,承担患病的风险。然而,谁来试药?
屠呦呦主动向组织递交申请: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吃下药以后,他们医院里,等待医学观察。要说不怕,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在吃药前,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幸运的是,屠呦呦和其他三位科学家用了不同剂量的药物之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肝肾损伤,尤其是服用超大剂量药物的屠呦呦,依然平安无事。
图源:央视网
青蒿出世,拯救了中国数千万受到疟疾折磨的生命。成果公之于众之后,全世界都为中医药而震惊。
青蒿素名扬世界、拯救无数生命的同时,屠呦呦的姓名隐没在“”项目组之中,鲜有人知。
年,屠呦呦和其他“”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共同获得了发明奖,后来却又因为难以确定功劳归属而很少再获得嘉奖。
不过,屠呦呦并不在意,依然耕耘在自己热爱的岗位当中。
年,她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开始双氢青蒿素的研究。
到了年,双氢青蒿素制药成功,中国神药“科泰新”造福了世界数以亿计的人民,也让中国从一个疟疾大国成为一个无疟大国。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图源:央视网
04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
年,获得拉斯克奖后,国内开始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