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的名字,或许从她取这个名字开始,就注定了她会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感动中国对屠呦呦的颁奖词更是不吝赞美,“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然而这样一个造福人类的学者,她依靠研制青蒿素多年,最终成功改变了世界。但是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消息,却是她看电视才知道的。
那么屠呦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又是怀揣着怎样的信念来研制这个青蒿素,最终改变了世界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屠呦呦的童年经历开始说起。
幼时中草药文化刻入血脉
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因为屠呦呦是家中唯一的女孩,自然也受尽了父母的万般疼爱。
当时父亲为了给屠呦呦取个别出心裁的名字,他几乎是翻遍了新华字典和诗经。最终才定下了“屠呦呦”的这个名字。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父亲给屠呦呦讲她名字的寓意。一来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像自由自在的小鹿一样快乐,二来父亲也希望屠呦呦能够像青蒿一样,深深植根于土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因为屠呦呦的的父亲屠濂规对中医特别感兴趣,于是屠呦呦也耳濡目染,接触到了许多的中医知识。这也为她将来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了基础。
或许是冥冥当中自有指引,在屠呦呦来找父亲玩耍的时候,父亲常常在摆满中医药相关书籍的小阁楼当中静坐读书。
而屠呦呦那时候也会翻阅一些书籍,虽然还不太认识字。但是她对上面的药草十分感兴趣,总觉得莫名亲近。
就这样在年幼的时候,中草药文化就已经深深刻入了屠呦呦的血脉。在晚年的时候,屠呦呦仍旧时常回忆起父亲,并且她多次表示:“和父亲一起在阁楼里看中草药书籍的日子,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屠呦呦的性格文静内敛,相对而言也比较“慢热”。到了上学的时候,屠呦呦甚至一度因为无法迅速融入班集体而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那时候屠呦呦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一个“不出挑的孩子”,然而在屠呦呦十六岁的时候,一场大病却让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她也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方向。
原来在屠呦呦16岁的时候,她不慎染上了肺结核,求学之路只得停止。肺结核曾经在全球都是一个重大难题,甚至被称为“白色瘟疫”。
然而所幸屠呦呦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在西医已经明确表示了无法治愈之后,屠呦呦的父亲带着屠呦呦四处寻找可靠的中医,终于治好了她的病。
当时屠呦呦就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真是些好宝贝,如果要是能让更多的人都接触到这些就好了。”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屠呦呦在病愈之后再度踏入了校园。这一次,屠呦呦在生物方面的成绩突飞猛进,最终在高考的时候,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深造。
《肘后备急方》给屠呦呦灵感
在屠呦呦大学毕业之后,她选择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继续搞药学研究。但是现有的资料并不能满足屠呦呦,屠呦呦深刻明白,医药学本身就是一门“经验科学”,要真想学到点东西,还是得到民间学习。
抱着这样的信念,屠呦呦四处寻访老中医和民间赤脚医生,同时她系统学习了中医药方面的知识,最终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屠呦呦而言,世间从来没有“白走的路”。哪怕是失败的经验,那些经验也无时无刻都在给屠呦呦以新的启发和滋养。
“疟疾”一直是全人类难以攻克的一个难题,在我国“疟疾”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打摆子”,指的是人在被带有疟原虫的蚊虫叮咬之后会出现高烧、打冷战等症状,并且这两种症状反复交替,最终引起器官衰竭。
疟疾在蚊虫肆虐的地方频繁发生,尤其是热带地区更是苦不堪言。
治疗疟疾的常规方法是使用奎宁、氯喹等药物,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疟原虫也在不断“进化”。最终奎宁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微乎其微,疟疾再一次变成了“不治之症”。
这时候屠呦呦所在的科研队伍接下了研制抗疟新药的这个任务,然而时间在不断流失,但是研究项目却没有任何进展,不少人都顶不住压力,最终选择了放弃。
两年之后,屠呦呦成为了小组长。她带领剩下的两名成员成立了一个“中医中药专业组”,开始研究中药对治疗疟疾的效果。
在接下了任务之后,屠呦呦立刻调动她所学的知识,并且利用自己手中的书籍。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屠呦呦再一次踏上了拜访民间中医的旅程。
当时屠呦呦为了方便随时查录知识,她每调查一次,有了新发现之后便会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屠呦呦将所有治疗疟疾的药方记录成册最终形成了一本《疟疾单秘验方集》。
经过上千次失败的试验之后,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十分高,竟然高达70%左右,但是青蒿的效果时有时无,时好时坏,相当不稳定。
这时候,屠呦呦偶然间看到了《肘后备急方》中写着“青蒿一握,水二升,绞取汁。”这个方法给了屠呦呦莫大的启发。
青蒿素研制成功,看电视才发现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屠呦呦在看完了《肘后备急方》之后便意识到,一定是青蒿当中存在某种物质,将这种物质提纯就能提高青蒿治愈疟疾的几率。
但是蒿类植物种类繁多,到底是哪种青蒿呢?要怎样对这种物质进行提纯呢?屠呦呦依旧是百思不得其解。
最终屠呦呦选择了一种“笨方法”,她将青蒿当中的种类挨个找出来,逐个试验。经过上千次的试验之后,屠呦呦选择青蒿当中的“黄花蒿茎叶”,接着用乙醚进行提纯。
提纯的经历也并不顺利,这又让屠呦呦整整做了次试验。最终屠呦呦终于从黄花蒿茎叶当中提取出了青蒿当中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在抗疟试验当中,屠呦呦的青蒿素对疟疾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白色瘟疫”终于被克服了,这对全人类来说都是福音!
但是青蒿素原料珍贵,可能上百斤的黄花蒿茎叶才能提取出一点点青蒿素,如何批量生产也是一个问题。
但是屠呦呦生性倔强,既然已经看到了曙光,那就不能轻易放弃!
于是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屠呦呦继续加大工作强度,不眠不休、没日没夜继续做提纯实验。因为实验需要大量的乙醚,但是屠呦呦做实验的环境比较简陋,甚至没有良好的排风系统。
为此屠呦呦还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即便如此,在生病住院期间,屠呦呦最牵挂的还是青蒿素能否批量生产的问题。
最终青蒿素终于批量生产了!屠呦呦在那天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但是还没高兴几天,一个新的问题很快又摆在屠呦呦面前。
原来青蒿素在动物体内疑似出现了毒副作用,需要进一步观察才能批量生产。屠呦呦当时急坏了,要知道这个观察期可长可短,但是那些患疟疾的病人可等不了这么久!
为了能够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屠呦呦直接联合另外一名同事选择“以身试药”,在提交了申请之后,屠呦呦和医院。
所幸青蒿素完全安全,屠呦呦和另外的同事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
青蒿素最终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在这个试验阶段当中,青蒿素不仅没有产生任何的毒副作用,并且治疗疟疾成功的几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一百!
在青蒿素被发现之后,它作为一线药物,在治疗疟疾这方面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在年被确定为诺贝尔奖得主。
说起来,屠呦呦那时候年事已高,再加上她对荣誉也不上心。诺贝尔奖组委会通知她的时候,她正好出门溜达去了。
第二天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屠呦呦才知道:“哦,我得诺贝尔奖了。”当时屠呦呦嫌去领奖的过程比较麻烦,差点放弃这个诺贝尔奖。
还是同事苦口婆心劝告她说:“诺贝尔奖是一个国际大奖,咱们中国医学类的仅你一例,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荣誉,也是整个国家的荣誉!”
听到这句话,屠呦呦才愿意去领这个诺贝尔奖。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屠呦呦十分平静回首了发现青蒿素的经过以及研究所做的努力,她声音不大,但是所说话的分量却重若千钧。
回去之后,屠呦呦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老太太虽然性子温柔,实际上却是个“外柔内刚”的人。曾经在拿了诺奖之后她“红极一时”,老太太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却抱怨道:“哎呀,真是受不了。不就是拿了一个诺贝尔奖吗,我该说的都说过了,还要采访我。说到底不就是一个药么!”
屠呦呦这段话火速在网上传播开来,她也因为直率的性格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喜爱。如今哪怕屠呦呦已经是耄耋之年,但是她仍旧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攀登,那么就祝福屠呦呦能够再创佳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