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湖一泓奚建勋余川青蒿卢仕俊湾的那口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从历史人文,到乡村俚俗

这是一个与“乡情”、与“人文”

有关的交流平台

或许是清晨的一声莺啼,或许是傍晚的一抹斜阳,或许是好友的一句问候,或许是诗篇中一些佳句……我们空如镜面般的心湖总在不经意间被触动,好似一泓清凉的泉水注入兀自纷扰的心。

老井文丨奚建勋余川镇青蒿村卢仕俊湾,原来不叫这名。当年,村子里人家大多数都姓陆,夹杂着以卢姓为主的几家别姓,理所当然叫“陆仕俊”。时过境迁,陆姓人家渐渐外迁,卢姓人家逐渐增多,此消彼长,遂更名“卢仕俊”,这是很多年前的事。卢仕俊村口不远处有一口老井,名叫“龙井”。老人们传下来,说是这口井在龙脉上,水量大,水质好,所以叫龙井。水井不深,才两丈左右,也就六七米吧。这深度在其他地方是挖不出水的。邻村新挖一口井十五米还不见水,直到一十六米五才出水呢。水井口直径一米多一点,井口以下略粗些,越到下面越大。若论多少年了,百岁老人说小时候就是喝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原来井口是四块又长又宽又厚的青石板围成的,井旁都铺上小些的青石板,从青石板上留下的痕迹也可以看出有些年头了。可惜,饮用水改造工程把青石板统一换成了混凝土,只是那十几处搓衣服用的依然是原来的青石板,仿佛还在向人们讲述曾经的古朴大气。一溜的排成吃水用的井,洗菜用的池,洗衣用的池塘。其水源来自龙井。当年,龙井是热闹的地方。早晚担水的男人们络绎不绝,两百多户人家的煮饭洗脸洗澡都靠男人们挑回去。洗菜的婆娘们也是接踵而来,菜园分布在山脚下,各自采摘一天要用的蔬菜瓜果,围在洗菜池边漫不经心地洗着菜聊着天。洗衣服的小媳妇们更是洗衣的洗衣,闲侃的闲侃,十几条青石板不能满足她们同时一次性洗衣,占着青石板的小媳妇,或用力的搓着衣服,或用棒槌使劲的打着衣服,手不闲着,嘴也不会闲着,谁的长发烫着好看,谁的裙子穿着得体,谁的娃没有奶水喝,与身后等待的小媳妇们聊得正欢。没有占着青石板的小媳妇,那更是张家长李家短的说过没完,洗不成衣服,只剩聊家常一件事可做了。她们都不急,就算太阳出来,也晒不着,一棵大杨树的树荫,遮盖了一溜烟排开的水井,水池,池塘。一到夏天,那情形更热闹,多了一些乘凉的男人。老人,老实巴交的男人还好些,若碰到些油嘴滑舌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不亦说乎。往往男人们以失败而告终,一虎难斗群狼啊。但是,无论婆娘们的闲言闲语,还是小媳妇们的家长里短,亦或男人与女人们的烽火硝烟,不会惹出什么是非来。老人们常说“干净的水养干净的人”,这得益于她们的素养,高素质的人不会犯低级错误。老井旁边有一栋老屋。那是我启蒙的学校——三间砖瓦结构的老屋,分一、二、三年级,一个老师,由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担任。那时高中书记的妻子最有有文化,也贤惠热情大方。学生也不是很多,就村子里大小孩,小小伙,五六岁的自愿,七八岁的强制。记得那时是大一点的村子都办了学校,小孩就近入学,一个大队(是这种称呼吧)好几个学校呢,再大一点的孩子就要到公社办的小学啦。我的学校说是学校,那是功能性而言。没有桌椅,自备。没有钟,一把哨子指挥着上课放学,没有作息时间表,全凭老师的一块怀表,也全靠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