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屠呦呦85岁荣获诺贝尔奖,却2次落选

在年9月,屠呦呦81岁之时,因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获了备受推崇的拉斯克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由于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或院士头衔,被媒体开玩笑称她为“三无”科学家。然而,四年后,这位“三无”科学家又夺得了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最崇高的奖项——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成为中国本土科学家中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人,为国家带来了荣誉和骄傲。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这位科学家辛勤耕耘、屡次建立功勋,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她并未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尽管她两次被提名增选院士却都未能成功。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难度之高的疑问。

屠呦呦在16岁那年不幸患上了当时非常严重且具有高传染性的肺结核。这个疾病迫使她中断了学业,必须及时接受治疗。幸运的是,她来自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得到了全面的治疗支持。在与疾病作斗争了两年后,屠呦呦的病情有所好转。

也许正是因为这次患病的经历,屠呦呦更加坚定了她学医救人的崇高志向。在康复后,她迅速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生药学专业。在大学的四年里,屠呦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勤奋努力,努力掌握医学知识。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上个世纪60年代,疟疾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威胁着全球约一半人口的健康。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团队承担了抗疟药物的研究任务,尽管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非常有限,他们依然不屈不挠。通过整理和实验,他们从历代医籍、本草和民间方药中收集了多张与疟疾相关的药方,并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经过无数次失败,屠呦呦最终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并合成了双氢青蒿素。青蒿素对各型疟疾,尤其是抗药性疟疾,具有显著疗效,而双氢青蒿素更加强效,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屠呦呦的医学成就为全球带来了健康的福音,每年因疟疾死亡人数下降了38%,大大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屠呦呦于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她对治疗和控制这一重大寄生虫传染病的革命性贡献。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的科研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使人们倍感振奋,屠呦呦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屠呦呦的贡献如此卓越,为何没有被选为科学院院士呢?

科学院院士是科研学术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头衔,它不仅能提升地位和福利待遇,更重要的是证明研究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赞赏。院士代表着最高的学术荣誉,是国家的瑰宝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相对较为严格。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每两年进行一次,名额有限,参选者都是业内的精英人士,选拔过程十分严格。根据中科院的规定,65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由老院士推荐,并且需要得到6位或以上院士的支持。

在评选过程中,投票往往带有主观因素,当贡献相近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支持自己熟悉的候选人。虽然屠呦呦对人类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但她至今未能当选院士,这确实令很多人感到遗憾。然而,其中的原因涉及到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

例如学术圈内的政治或权力关系。这些因素有时可能对科学家的评选结果产生影响,导致一些杰出的科学家被忽视或被排除在外。

屠呦呦团队表示她本人无意参选院士,她希望将机会留给年轻人。

科研人员通常具有古怪的性格,不擅长人际交往。屠呦呦和袁隆平都是将自己全身心投入科研的人,不会阿谀奉承或在人情上做文章。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可能会得罪人,或许这种性格太多会使他们无法成为院士。事实上这种人就是天生的做学问的,并不在乎院士头衔来证明自己,他们更注重默默奉献、淡泊名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无论是否成为院士,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