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方药仅5味,却可治好几类皮肤病

夏枯草方,是我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拟定的一个皮肤科常用方。

其组成为夏枯草15g,连翘10g,苦参10g,茵陈10g,生苡米15g。

方中夏枯草清上焦之热,宣散郁结,疏通气血;连翘、苦参清肺胃之热,解毒祛湿;茵陈、生苡米清热利湿,祛暑排脓。此方上宣下利,偏行上焦肌腠,通过灵活加减可起到清热除湿、解毒散结之作用,可用于各种毒热夹湿郁于上焦肌腠的皮肤疾患。

01

清热散结治疗痤疮

此方常用于痤疮属肺胃积热者,症见面部甚则胸背部反复出现毛囊性的红丘疹,并有脓头和黑头粉刺,皮肤油腻粗糙,毛囊口扩大,伴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疗用夏枯草基本方,加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5g,枇杷叶10g,侧柏叶10g,黄芩10g,天花粉10g。伴有囊肿结节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生牡蛎(先煎)20g;便秘者,加川军5g。

典型病例:赵某,男,24岁。年3月18日初诊。患者面部及颈背部反复出现红色丘疹,有脓头及黑头粉刺,已5年余,逐渐加重。近两年来常出现花生米至蚕豆大的囊肿结节,破溃后有脓液溢出,并留下凹陷性瘢痕,反复不愈,伴口苦便秘,舌红绛,苔黄,脉滑。诊断:痤疮。辨证:肺胃蕴热,湿毒聚结。治则:清热解毒,除湿散结。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生牡蛎(先煎)各15g,连翘、苦参、黄芩、赤芍、茵陈、天花粉、麻仁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6日二诊:红色丘疹大部分消退,囊肿缩小,但有少量新生的皮疹出现,大便仍干燥。原方加三棱10g,酒军6g。7剂,服法同前。

4月3日三诊:囊肿明显平复,大便已畅,无新皮疹出现。继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服药两月余,皮损均平复,留有凹陷性瘢痕而愈。

按语:

痤疮古称“面痤疱”、“粉刺”等,多因素体蕴热,又兼青年人生机旺盛,且过食肥甘厚味,致使肺胃积热,不得宣泄,上壅于面胸等处而发,甚则腐肉成脓。

方用夏枯草方加蒲公英、黄芩、枇杷叶、侧柏叶助夏枯草、连翘清肺胃之热,解毒散结;加金银花、野菊花取其“诸花皆升”之力,引药上行,且清热解毒。

肺胃积热,则水液运化输布失司,必然蕴湿,阻滞气机,则热不易解,故用茵陈、苦参、生苡米清热除湿;再加天花粉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全方具有清肺胃之热、除湿散结之功效。

囊肿结节乃肺胃之热蕴久,使气血瘀结所致,故加三棱、莪术、生牡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02

解毒祛暑治疗日光性皮炎

夏枯草方亦可用于日光性皮炎属暑毒侵袭者,症见日晒后暴露部位出现成片的红斑丘疹,刺痛而痒,甚则红肿,伴身热烦渴,舌红赤,苔白或白腻,脉滑。

治疗方法为夏枯草方,加藿香10g,佩兰10g,野菊花15g,丹皮10g,白茅根15g,白鲜皮15g,刺蒺藜15g。

皮损红赤而肿者,加龙胆草10g,赤芍10g;伴有水疱糜烂者,加青蒿15g,车前子(包煎)10g,淡竹叶10g。

典型病例:

黄某,男,34岁。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双上肢前侧、面颈及上胸V形区每至春夏季即出现红斑丘疹,瘙痒,已3年余,日晒后明显加重。1个多月前,上述部位又出现少量红斑丘疹。

3天前郊游后皮损加重,手背、前臂及面颈部出现片状水肿性红斑,并有密集的针尖大的小水疱,刺痛而痒,伴纳差烦渴,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略腻,脉滑。

诊断:日光性皮炎。辨证:暑毒侵袭,郁于肌肤。治则:解毒祛暑,凉血化湿。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白茅根、白鲜皮、野菊花各15g,龙胆草、藿香、佩兰、丹皮、赤芍、茵陈、苦参、黄芩、连翘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时皮损处水疱已干燥,水肿消退,潮红减轻。仍痒,纳差心烦。原方去蒲公英、龙胆草、赤芍,加青蒿15g,14剂。

三诊时皮损已完全消退,但日晒后仍痒。继服前方14剂,皮损未再复发而愈。

按语:

日光性皮炎,古称“日晒疮”,是因暑热蕴蒸,加之暴晒,使暑热光毒互结、郁于肌腠所致。

用夏枯草方加野菊花,助夏枯草、连翘、苦参清热解毒;暑多夹湿,故用藿香、佩兰配合茵陈、生苡米清热祛暑,芳香化湿;再加丹皮、白茅根凉血消斑;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止痒,共成一个清热祛暑、凉血解毒之剂。

皮损水疱糜烂明显,为暑湿偏盛,故加青蒿、淡竹叶、车前子以助祛暑除湿;皮损红赤而肿为毒热偏盛,加龙胆草、赤芍以助清热凉血。

03

除湿润燥治疗脂溢性皮炎

夏枯草方还可用于脂溢性皮炎属湿热化燥者,症见头面及耳项等处出现片状红斑,干燥,有糠样皮屑。鼻唇沟潮红油腻,严重者可蔓延至胸背、腋下等处,瘙痒,搔后可有少量渗液结痂,舌红,苔白,脉滑。

治疗用夏枯草方,加黄芩10g,青蒿15g,秦艽10g,丹皮10g,生地20g,当归10g。

皮损油腻、结痂较多者,加侧柏叶10g,苍术10g,厚朴10g,泽泻10g;潮红较重者,加龙胆草10g,赤芍10g;皮损干燥肥厚者,加石斛10g,桃仁10g,红花10g;痒剧者,加白鲜皮15g,刺蒺藜15g。

典型病例:

丁某,男,48岁。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3年前开始面颈部反复出现片状红斑,瘙痒,搔后偶有少量渗液结痂,以后皮损逐渐干燥粗糙,轻度肥厚。外用激素类软膏明显好转,但停药即复发,反复不愈,伴口干便秘,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诊断:脂溢性皮炎。辨证:湿热久蕴,化燥伤阴。治则:清热除湿,活血润燥。

处方:夏枯草、金银花、青蒿、生地、白鲜皮各15g,连翘、秦艽、丹皮、茵陈、苦参、桃仁、红花各10g,麻仁6g,7剂。

二诊时皮损痒减,但仍干燥粗糙,大便已畅。于原方中加当归、石斛各10g,14剂,并嘱患者用剩余药渣煎水外洗。

三诊时皮损仅微潮红,干燥皮屑消失,已不痒。继服原方14剂而愈。

按语:

脂溢性皮炎古称“面游风”、“白屑风”,多因禀赋皮肤多脂,又过食肥甘辛辣厚味,致使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蕴、外蒸于肌肤所致,湿热郁久可化燥伤阴,使肌肤失润而干燥。

治疗该病用夏枯草方加黄芩、青蒿、秦艽、丹皮,以清热除湿而清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活血以润外,共成清热除湿、活血润燥之剂。

皮损油腻或津脂外溢乃湿盛之象,故用苍术、厚朴、泽泻、侧柏叶除湿祛脂。侧柏叶除可凉血止血外,还有很好的清热除脂之作用,对于皮脂分泌较多者,可与苍术等味配合用之。

皮损潮红显著者,为热盛之象,故加龙胆草、赤芍清热凉血。

皮损肥厚干燥,乃湿热化燥日久、气血阻遏瘀滞所致,故加石斛、桃仁、红花以滋阴活血润肤。

#健康锦囊##淘药##每天学点中医药##淘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