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青蒿 >> 选购方法 >> 中医究竟有多美

中医究竟有多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读一遍中医发展史,也是重温华夏文明发展史的过程。读到三千多年前诞生的方剂,甲骨文对传染流行病的最早记载,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和中医文化的渊远流长。读到唐朝开设医学教育机构、颁布国家药典、发明汞合金补牙技术,一个个世界最早的创举,让盛世宏图跃然纸上,赞叹与自豪从人心底油然而生。读到“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令人对晚清统治者落后的思想而感到痛心和惋惜。读完中医发展史,才发现中医之美,才更加理解,中医学不仅仅是医学,它的综合性至少蕴藏了哲学、天文学、地理学范畴以上的学科原理。

中医之美,美在她以人为本、辨证施治。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谓“八纲辨证”,是从识病,到治病都要遵循的法则。哪怕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病患,医生开出的药方都可能存在差异。中医治病,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拿癌症来说,西医的治疗理念是消灭,但术后复发几率大,因为病人身体内部系统环境和生活方式没有改变。而中医的治疗理念是扶正与平,通过治疗使得机体环境改变,使得癌细胞无法生存发展。哪种治疗手段更高明不言而喻。

中医之美,美在她初心不改,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古流传,时至今日依然行之有效。年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的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三种药方是治疗各型新冠肺炎的利器,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孙思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此之三方,不出之也。”中医治病,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疾病怎么变,辨证论治的方法不变。

中医之美,美在她卓有成效、可堪重任。

19年前,非典在中国横行时,87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临危受命,迅速扭转了局面。当时,邓老指导下的广州中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7例非典,全部治愈,病人零死亡、零转院,医护人员零感染,且患者无后遗症。而全国各地用西医治好的非典病人,大多留下了后遗症——股骨头坏死,终身只能生活在轮椅上。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之美,美在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举世闻名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生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受到东晋名医葛洪所著《肘后急备方》的启发,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相信中医药这个无尽的宝藏,还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后人发现,去造福全人类。

中医之美,美在她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医将阴阳平衡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告诉我们顺天应时是一种智慧。在那些从医者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熠熠生辉。仲景曾言“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是谓之“仁爱”。明朝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成为新安医学奠基人——是谓之“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学医要“精勤不倦”——是谓之“勤”。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人不能不懂中国的历史,也不能对这门早于现代医学发展两千多年的中医学一无所知。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中医,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开启华夏民族基因里的古老智慧,与中医结缘,受益无穷。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