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起,5月30日作为专属于全国科技工作者们的节日而诞生,如今即将迎来第六载。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为主题。科学的永恒在于它的不懈追求,科学是取之不尽的,让我们随科技工作者的脚步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你知道有哪些甬籍的科技工作者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屠呦呦,女,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多种中草药方和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童第周,男,年5月28日生于浙江宁波,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尊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长期以来,童第周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早年,他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有过独特的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又特别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上提供了系统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又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等一起,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这同时,他还在防治海洋有害生物、人工养殖经济水产动物、开拓培育经济鱼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一方面忙着组织教学工作,一方面继续科研工作。童第周倡议为青岛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年10月26日,童第周和曾呈奎联名给中科院筹建人员陶孟和与竺可桢写信,提出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海洋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成立,童第周为主任。尽管研究成就卓著,童第周仍然在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他用自己的终身所学,带领学生走向生物学的深层研究领域。顾方舟,男,年6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从事"脊灰"减毒活疫苗研究,建立了"脊灰"病毒的分离与定型方法,制定了"脊灰"活疫苗的试制与安全性标准。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中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
年,顾方舟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并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年,顾方舟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年年底,国家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中国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研究工作展开。年,经过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顾方舟带领团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年起,顾方舟从"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入手研究。年,顾方舟研制成功"脊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在"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上取得成功,并建立起三个血清型、一整套"脊灰"单抗。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
顾方舟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可怕的儿童急性病毒传染病的战斗中,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消灭"脊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领略科技魅力,感受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星火传让我们再一次致敬所有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编辑:赵锡
一审:杜宁;二审:刘玉婷;三审:吴凤
来源:综合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