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花竞发丹溪浸兰芽品读来自医圣故里

近日拜读来自医圣故里南阳杜晓平教授的《本草诗话鼓》,感觉油然而生一股清雅、清新的春风,拂香心头。诗话作品构思精致内秀,文思才情高妙,掩卷遐思,倍感引人发省,值得耐人细细品味。

《本草诗话鼓》,此诗话之鼓,非常鼓。中国故宫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康有为曾誉为“中华第一古物”。诗话共分两部分,上卷为《本然》,下卷曰《势然》,皆以诗话为文创作平台,构思内涵新颖别致,与众不同。构架中西交融,古今互参,医药与诗歌纠缠渗透,社科与文学孪生共鸣,虽经纬万端却脉络清晰,纷繁复杂而枝蔓分明,这种敢为人先的繁杂厚重在作者手中拈轻就熟、游刃有余,叫人拍案称奇。作者三十年来默默耕耘于医学教育教学一线,多学科交叉研思修悟不怠。如果说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感悟,那么艰辛勤奋工作、践行教育初心的锤炼应该就是产生这种超强把控复杂事物和提升认知能力的源泉吧。

本然卷:本草与诗话完美邂逅,成就了新时代中医药科普文学的发轫画卷

"诗言志,歌永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傲骨凌云的"志",因而也有着光辉璀璨的"诗″。先秦时代,《诗经》和《楚辞》就为我国的诗歌发展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地处中原大地与汉江平原交汇处的南阳盆地,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离骚》的流风余韵和《南都赋》的精髓内核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楚风汉韵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这片神奇的沃土同时又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寻常巷陷,百草药香染了朝露、醉了斜阳。端午佳节,干家万户插艾草,驱疫避邪,小孩脖颈佩香带囊,防虫驱病,大人酣饮半盏雄黄泡酒,杀虫解毒。这些仪式感十足的琐碎家常事,不仅是行为上对大国医圣的敬仰和怀念,更是发自精神内心骨子里对中医药国粹的承传和发扬。心有所念,必有回响。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心智血脉饱受这种厚重文化的影响和薰陶。她手握纤笔一支,将传统的诗韵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完美融合,从而衍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古韵本草十四行。整体上既保留了莎翁诗歌艺术的十四行骨架,内容上又不失中国传统诗话的神彩雅韵。作品以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花、草、木、虫、石等中国药材学为主题,借助传统诗话这一文学载体,赋予了中医药科普文学全新的艺术生命力。作者轻轻秀口一吐,便是一曲情韵悠扬的“梦回大唐”--《荷叶》:

白河绿浪波里漾,

风曳阵阵荷花香。

叶上露珠蛙作床,

叶下相拥吻鸳鸯。

天使下凡俺家姐,

夏荷秋叶釆摘晾。

采来清晒送亲朋,

解热化暑外发阳。

莲茎草本挺水上,

药疗食用无价量。

化痰利湿健脾胃,

清热平肝脾火降。

望天湖中荷茶茗,

芙蕖叶吟醉梦乡。

死物得灵魂,百草亦生香。做为道地中药材的荷叶在作者的笔下一反药柜中的青黄暗淡、皱容蔫蔫的窘态,华丽转身成为一位清纯明净的俺家姐儿,亲切、温暖,脉脉含情向你娓娓自报家门。中药荷叶的生长环境、习性,性状、釆摘季节,具体药用功效等等尽在七言中,一咏三叹七句十四行上、下两分,荷香道尽诉衷肠。清新怡人的诗风融入浓浓飘香的翰墨,怎不让人沉迷陶醉。科普性、趣味性、实用性,伴随着淡雅荷香嬗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可信任和可接受性。通过这种唯美易受的传播途径向青少年科普中医药常识,这样的清雅、清新、清丽文学创作模式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全新理念。

势然卷:亲情与乡愁情结绵长,谱就了家国情怀激情相拥多彩的生活乐章

我国的语言文学,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熠熠荣光的传统。这些特色和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最为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人文精神。而亲情主题、乡土情结与爱国情怀便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势然》卷中,作者在"十四行”骨架不变的基础上,一部分篇幅尝试将家国情怀浓重宣泄,少了木讷之形象,增添些许灵动和飘逸的精神气质。灵活自由释放了更多的文字表现力、思维想象力、情愫的张扬力。但作者在写作形式上并没有自由散乱、天马行空,而是遵循中国文学的亲情主题元素契合的音乐美、绘画美等标准,如在《临终》、《耕牛》、《厚德》、《椒娘》等篇中得以精美呈现,此乃心香一瓣付诸三寸笔毫,是对故人的告慰、追思与怀念,融融亲情如三冬暖阳,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亲情主题的精彩诠释和完美演绎则是在《劳动》中一一呈现:

麦高面黑扛锄壮,

良田百亩显萌状。

二娘柿花开满树,

鹅黄点点映绿装。

梨树停歇挂俩果,

常年累累费神慌。

任尔雀鹊笑夕阳,

咱家小儿藏垛庄。

星火风声夜悠远,

青蒿味道气芬芳。

天高麦花遍野黄,

悠哉岁月草木长。

春种夏收逢秋实,

农家静安举镰旺。

作者的情感认知是理性敏感而又丰富细腻的。庚子鼠年初春,全球新冠疫情肆疟。作者目睹耳闻数以万计的人类健康守护者义无返顾的逆行在抗疫一线。由之联想到劳动赋予人性的生存财富,难掩人生辛勤劳动轨迹的光芒四射、绚丽夺目。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从指缝溜走的同时,不仅改变了人生如花的容颜,更是消磨了作者年少的任性和轻狂。记忆皆过往,点滴暖心房。星火风声、春种夏忙之间,这就是灵魂深处的精神高地。在那缺医少药的特殊的年代,广大人民处于疫病的煎熬之中,作者坚信,淳朴善良的广大劳动人民必定能与睿智、伟大的祖国(母亲)一道定能最终战胜“疫”患,守得云开见月明,春风轻拂艳阳升。这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更是与国休戚与共、与党心心相印政治站位的具体体现。

童年在农村田野里成长走出来的作者,由于对亲人、亲情情感观念的执着、真挚,故而对他们生活环境和围绕其周围所产生的事物同样爱得炽烈,这就形成了作者心中梦绕魂牵、挥之不去的乡愁情结。"我为何时常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作者沿着诗人艾青所走过的路,用百灵般婉转的歌喉倾情歌唱,用笔头代替镢头在家乡的大地上留下了无数诗行。气侯、天气、时令、节气等物侯学与农事生产息息相关,更是与"农村、农业、农民”等紧密相连。以《小满》、《芒种》等"二十四节气"系列为代表的作品在这方面浓墨重彩、肆意渲染,不遗余力。归根结底还是受浓重的乡土情结意识支配,这其实是作者对少年岁月的留恋与忆念,是心灵慰藉,是情感寄托之所在,只不过被作者借助笔墨诗化后而更为美丽、情浓而已。这种乡土情结,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至尊珍贵的家国情怀。

家国一体,家国之情常常难以分割。与乡土情结相联的是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做为三十年工作经历的默默的党务工作者,作者的情感主线像滚滚江水,萦回曲折,吐纳百川,积蓄了无穷无尽的力量,终于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穿"亲情主题”,出"乡土情结″,到了"爱国情怀”,江阔月涌,浩瀚汪洋,形成了云横五岳,波撼云梦的宏伟格局。作者与《同胞》一起翘首期盼"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奋力张开温暖的臂膀拥抱海峡对岸的骨肉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普天同庆的《国庆》节日里和十四亿华夏儿女一道,载歌载舞,把盏言欢,共祝家国昌达,盛世梦圆。如果说亲情主题板块是喃喃自语,乡土情结部分是轻歌慢唱,那么家国情怀系列绝对是火力全开的狂歌劲舞、华夏民族花开怒放。

代表作如《优先》

一心在党三十年,

为国育才星月间。

半生挑战不容缓,

霎那天命到眼前。

我以我心不畏难,

千秋万代育人难。

若说世事无难事,

唯有革命换新颜。

居安思危好时代,

复兴大业任在肩。

勠力同心天地转,

兴国之志代代牵。

今日吾辈何惧险,

赓续血脉梦圆甜。

这是年七一前夕,作者参加河南省委“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即席之作。万物皆逆旅,作者亦行人。年近天命,把三十年的美好青春时光都播撒在了党务管理和医学教育一线而无怨无悔,是何等气度情怀。这个"两优一先”称号是对作者三十年来工作业绩的褒奖和肯定,是组织对其在平凡岗位凸显爱国情怀的准确定位。即席之作乃″七步成文,立马可就”的直抒胸臆,对党交心。通篇无华丽词藻,字字珠玑,却站位高远,格局宏大。文风朴实接地气,给人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亲切之感。作者立足本职岗位″为国育才",直面实际困难“半生挑战不容缓”“千秋万代育人难”,胸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霎时天命到眼前”和功成不必有我的使命感“复兴大业任在肩”,对标对表“唯有革命换新颜”,下定决心“我以我心不畏难”“今日我辈不畏险”,向宏伟目标“勠力同心天地转”“赓续血脉梦圆甜”发起冲锋。无一处言爱国,却无一处不爱国,爱国情怀溢于言表,声若黄钟大吕,震耳发聩。

孔子喜欢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事实上是,读好书远胜听音乐,如饮醇酒,如沐春风,身心惬意,气定神游,那种精神享受的愉悦之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追求精神素养的省察与之严省的人生态度,吾辈任重道远。(虎卧杏林张鹏飞)

编辑:高波

统筹:李小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