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生在动荡年代,又历经战乱之苦的屠呦呦,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年,有着丰富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她,接受了国家“”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并任科研组长,从此,她和她的团队面对极艰苦的科研条件,在毫无安全防护措施的环境下抛家舍业,夜以继日的搞科研,仅用两年时间,就让青蒿素应用于临床。
为了搞清楚青蒿素的副作用,屠呦呦不顾个人健康安危以身试药,证明了青蒿素的安全性,为青蒿素的临床试用铺平了道路。
如今,40多年过去了,她和她的团队为降低全球疟疾的死亡率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因此年,屠呦呦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后,年,屠老又拿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年,屠老斩获诺贝尔奖时,她已是85岁高龄,面对诺贝尔万法郎(折合人民币万元)的高额奖金,屠老泰然自若,大手一挥将其几乎悉数捐赠于科研,其中万元捐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
屠呦呦就是这样一个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科研人员,她的信念是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是护卫百姓生命安全,她的兴趣在于科研本身,而不在于名和利。
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以来,我国又进行了两次院士选举,而两次屠呦呦都没能入选,人们为此而感到不公,纷纷质疑国内院士选举机制,然而,也许,我们真得不理解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情怀,能将诺贝尔资金几乎全部捐给科研项目的人,能不顾个人安危以身试药的人,她根本志不在于名与利,也许两次的院士选举,她没有申请,也许,在他人保举她成为院士之时,她婉言谢绝,而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科研者,用以激励年轻的科研者,努力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屠呦呦的精神世界早已超越了名利,而她取得的科研成就以及所得到的荣誉也早已不需要“院士”称号来证明,正所谓“院士“每两年都会产出一批,而诺贝尔奖得主不常有,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不常有,而我们也被屠老高洁无私的品质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