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为何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来看一个国家是否有顶级人才,最直观的便是从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来看。

中国近几年,诺贝奖有两人获奖,一是文学界的莫言,另一个是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

至于莫言,不要说在世界上,即便放在中国,应该也算不上是顶级的文学泰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在现代中国特定环境下的文学成就,但我们却无法将他归入大师之列。

至于屠呦呦,我们敬佩她在医学领域的付出也成就,虽说发现青蒿素,对医学方面贡献很大,但她自己也承认,这是团队的力量,是许多人一起的付出。

即将将二人算成世界顶级人才,当代的文学与医学界的大师,那么,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来说,这大师还是少了些。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反倒是层出不穷,即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类学者、专家,也都是来自于民国时期的教育与培养。

按道理说,现代中国的教育,远好过民国时期,受教育的人口基数也远非民国时期可比,为何顶级人才越来越少,大师也越来越稀罕?

是中国人笨吗?

还是中国人懒?

当然都不是!

中国的聪明智慧,不亚于世界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

中国人的勤劳,也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既然是十几亿聪明智慧、吃苦耐劳的人民,为何大师却很来出现呢?

确实让人觉得奇怪!

许多的专家给出了意见,说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问题。

说中国的教育更多是填鸭式的,而不是启发式的。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

但中国现在纯粹填鸭式的教育也少了,也有不少的学校、不少的老师,甚至幼儿园,都开始采用启发式的教育。

不过,中国教育启发却存在着比真鸭式更严重的问题。

比如对李白的《静夜思》,许多老师便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李白想要诉求的是什么?

甲学生便说,说的应该是李白的孤独。

乙学生说,说的应该是李白夜里失眠。

丙学生说,很明显,李白是思念家乡了。

老师让大家继续想。

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李白表达的是,在封建社会的落后制度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状态。

老师大喜道:对,李白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就在这儿!

若是考试的时候,你说李白是思乡,那就是流于表面。

看到这儿,你还认为中国的教育中,没有启发吗?

有!

但正是这种启发,逐渐让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思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而且越往后,越不敢自行判断。

因为,你会发现,你的想法与标准答案总是对不到一起去。

所以,记得有一篇历史的文章后面,特意提示了一句:学生看完此文后,需尽快忘掉,否则将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

这看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但果真只是教育的问题吗?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