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到0,他们让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在中国消失。
文/巴九灵
01
7月1日,小巴的朋友圈变成了一片红色海洋,大家纷纷献上自己的祝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一天之前,我们收到了一份来自世卫组织的“礼物”:中国正式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疟疾,这种听起来很古老的疾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唯一获得消除疟疾认证的国家。
这份“礼物”,虽然很多年轻人不在意,不过一群耄耋老人应该倍感欣慰,正是他们击退了疟疾,也第一次让中国药走向世界。
02
年的5月23日,一群科学家挤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接下了一项秘密的军事任务:抗疟。
他们中,有时年31岁的李国桥、37岁的屠呦呦、38岁的周义清。
彼时,越南战争爆发,比战争更可怕的是恶性疟疾。
疟疾一视同仁地攻击美越两方,最严重时,越南一个团的兵力因为疟疾缩水成两个连,美军在战场中超过半数人感染疟疾。当时,美国已经筛选了超过20万种潜在的有抗疟功能的化合物,几次迭代出初代抗疟药奎宁的衍生物,而一贫如洗的越南只能向中国发来求助。
这场名为“五二三”的项目开始后,广州中医药大学老师李国桥前往云南一个疟疾肆虐的小村庄,主攻针灸的他为了验证疗效,把病人的血用针注入到自己的身体里感染疟疾。他坚持4天不服药,忍着冷战和高热,病到脾脏肿大,依然要求护士只为他实施针灸治疗。
而他以身试险,换来的结论正是针对他自身所长——他证实了针灸对疟疾疗效差,并告诉项目组里的其他成员放弃针灸。
挺过疟疾后,李国桥和其他科学家投入到中草药的研究中。他们翻阅《本草纲目》《五十二病方》《肘后备急方》等中国医学古籍,把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草药拿出来研究。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的屠呦呦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以达到%。
她兴奋地告诉了五二三项目中的成员,随后全国的中医药研究所在这个方向上发力,把青蒿提取物从模糊到一步步确定有效成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
03
在对青蒿素的提取和改良过程中,因为无法确定毒副作用,所以不能大规模推广人体临床。可一旦错过当年的疟疾高发季,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屠呦呦站了出来: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科学家们纷纷跟随,因为频繁试药,屠呦呦一度患上病毒性肝炎;曾经主动感染疟疾的李国桥在一次试药中感到天旋地转,及时抢救才保住性命。
周义清的团队里每个成员都亲身试药,甚至用抓阄来确定每个人的实验剂量。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点燃烽火狼烟,将关于药物的信息一个接着一个传递下去,最终,汇聚成一个成熟的、属于中国的抗疟药——复方蒿甲醚。
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取得国际专利的中国药,也是世卫组织援助非洲的首选药物,在年正式进入国际市场。它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使疟疾在中国完全灭亡。
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中国的抗疟成果开始迎来了世界各地的肯定。
李国桥一直在疟疾肆虐的一线地区和疟疾作斗争,年他在柬埔寨的疟疾流行区指导防控,无一人死于疟疾。他进行的青蒿素临床研究,被哈佛大学选为案例编入教材。
周义清在年获得了“欧洲发明人奖”,这是当时中国医药界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奖。
屠呦呦在年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物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获得诺奖的日子,距离屠呦呦最初发现青蒿素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听闻获奖消息之后,屠呦呦说:
“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