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挂号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9389956.html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的课文。近来有人发视频指出此文题、文不太吻合,在评论区引发了一些争论,也引发我寻读了一下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相当有趣,并能给人不小启发。但我也出乎意料地发现,且不说宏观上题、文是否吻合,课文本身首先存在很多微观性的瑕疵甚至硬伤,很值得一议。须知,这是教我们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用的课文,可以允许马马虎虎吗?
我把此课文的全文图片放在后面,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全面浏览鉴别。这里,咱们仅针对课文第三段作个较详细的诊断。没想到,其中的问题竟然凑巧可以列出10条!
课文第三段如下(圈序号是我加的):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①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②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③,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④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⑤。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⑥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⑦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⑧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⑨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⑩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其中的10个问题如下:
①“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后使用逗号不妥。
将其改为句号,就能体会到原来的不妥之处。当然,也可以有别的改法,比如把“香气扑鼻而来”后的逗号改为句号,或者把“他这才发现”里的“他”字去掉。
②“花圃里的花”处显得有点措辞啰唆。
从“路过花圃”到“花圃里的花”,不到30个字里,出现两个“花圃”三个“花”,难免不叫人感到重复啰唆。仅仅把第二个“花圃”里的“花”字删掉,留下“圃里的花”,效果就要好些。
③“他摘下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这个叙述粗糙突兀。
主人公的相关行动包括摘花、拿着花走到实验室、给烧瓶盛上水把花插入三个主要环节,分别在花圃、实验室外路上、实验室内完成。而课文只直接说“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让人读来感到有点突兀,总觉得中间少点什么,仿佛他没进实验室就插花似的。这是叙述粗糙,对时空变化注意不够造成的。至于怎么改,可能有多种办法.,即使仅仅加上“实验室”三字,改为“……插入实验室一个盛水的烧瓶中”,效果也要好许多。
④“溅到了紫罗兰上”后的逗号宜改为句号。
助手“不慎”和波义耳“急忙”,宜当作两件事分两句来写,中间用句号。现在合为一句,就使前面的“不巧”也管到后面波义耳的行动了,不合事理。
⑤“重新插入花瓶中”这个措辞略显别扭。
这里存在两个小问题。一个是“中”字删去较好。前面“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中”字本就可用可不用,这里再用“中”字则更显得累赘。另一个问题是,还是继续用“烧瓶”好,不必改为“花瓶”,尽管把插了花的烧瓶叫花瓶本身没错。
⑥“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里使用“中”字显得不够精准。
试着把“中”改为“体内”体会一下。这里用“中”字显得不够精准,就像把“一朵花”说成“一个花”一样。
⑦“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宜改为“这种物质对别的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里,主题是“这种物质”怎么样,而不是“别的酸”怎么样。因此,话语的立足点在“这种物质”而不是“别的酸”。所以,现在的语序应作调整,也就是叙述角度应作调整。不能因为化学反应都是相互反应,就可以不顾主题的要求,在叙述中随意选择视角,随意说是a对b的反应或b对a的反应。
⑧“这一奇怪的现象”中使用“奇怪”一词稍显不妥。
两种物质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呈现出独特颜色,对当时的化学家波义耳来说,应该谈不上怎么“奇怪”(所以他才能“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背后的东西),对今天的六年级小学生可能有点“奇”,但大概也谈不上“怪”。所以,说这一现象“奇怪”,有点过分渲染。
⑨“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中“石蕊”前宜加个“从”字。
这里,规范、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以从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从……提取的”嵌套于“以……紫色浸液最明显”之中,“从”字不可省略。
⑩“从石蕊地衣中提取的浸液”是个错误说法。
咱们拿屠呦呦获诺奖的青蒿素做个类比。用乙醇提取青蒿素时,青蒿是植物,青蒿素是青蒿体内的有效成分,乙醇是浸液。浸泡过青蒿而吸、溶了青蒿素的乙醇可以仍叫浸液,但不能说这种浸液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只能说这种浸液中的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用浸液提取石蕊体内的有效成分,道理类似,同理不能说“从石蕊地衣中提取的浸液”。
顺便说一下,也许“石蕊地衣”中的“地衣”两字最好删去。石蕊是一种地衣,不常见。地衣是一类植物,由藻类和真菌共生形成,种类繁多。对小六学生来说,二者都是他们很生疏的。删去“地衣”,可减少小语课的生物知识负担。
以上就是我以为的这篇小六《语文》课文第三段里的10个瑕疵。这么抠字眼确实有点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但咱们的课文,小学的课文,语文课文,也许就该这样咬文嚼字。
您以为呢?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