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85岁的屠呦呦正在洗澡,突然外面传来老伴李廷钊的声音:“你获奖了!”
屠呦呦以为是哈佛大学颁发的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她完全没想到的竟然是诺贝尔奖!不久后,蜂拥而至的电话、邮件、鲜花、访客,让她应接不暇,屠呦呦终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奖的分量。
得知获奖后,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屠呦呦原不打算去领奖,但大家都劝她,得诺奖不只是个人的事,更是国家的荣誉,听到“国家”两个字,屠呦呦便决定打起精神亲自去瑞典领奖。
“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再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相伴几十年的李廷钊再清楚不过了。
瑞典时间年12月10日,屠呦呦接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年诺贝尔医学奖,为她写的颁奖词提到:“......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壮哉!屠呦呦!
01无忧无虑的平凡少女
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开明街号,“呦呦”二字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句,“蒿”即为青蒿,真是冥冥之中绝妙的巧合。
父亲屠濂规是甬上屠氏第二十世的传人,屠氏祖上出过高官显贵、文人墨客,算得上书香门第。屠濂规曾在上海太平洋轮船公司工作,后来成为一名银行职员。
母亲姚仲千出生于宁波的豪门望族,外公姚传驹曾任东北三省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后又在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担任教授;
舅舅姚庆三是我国著名金融家、经济学家,从事金融业几十年,是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出生时,父母已经有了3个儿子,因此作为小女儿的她备受家人宠爱。因为屠呦呦爱吃香螺,去北京上大学后,屠妈妈还经常做腌香螺托人给她捎去。
父母开明的父母让她和三个哥哥一样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年,5岁的屠呦呦便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
年,日军的侵袭,宁波沦陷。为避祸,屠呦呦随父母迁入外公姚传驹建造的姚宅里,一直居住到年上大学。
这里仿佛世外桃源,在战火中为屠呦呦保全了一份宁静,使得她能够安稳地生长。
年,屠呦呦进入名校宁波效实中学读高中,高三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她转入公立的宁波中学。
这时候的屠呦呦,还没显出什么过人之处。
从外貌看,她清清秀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衣着朴素,不过一个普通、文静的小姑娘。
与母亲学习也算不上拔尖。
从效实的成绩册来看,她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华夏平均成绩67.5分;稍微好点的就是生物,平均成绩80.5分。
生物成绩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屠呦呦喜欢,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的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奋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
除去对生物的热爱,一场大病也是促使屠呦呦走向医学的关键。
16岁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只得休学在家,调理了两年多方才好转。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这也算是“久病成医”吧?病久了,就想成为一名医生。
年,报考大学时,屠呦呦犹不犹豫地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新中国建立伊始,医药人才紧缺,药物化学专业尤其吃香,毕业后大多进入国内各大著名药厂,但屠呦呦选的却是相对冷门的生药学,生药指的是纯天然的、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后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材,主要工作方向就是做药物研究。
搞科研,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勇气,要耐得住寂寞。多年以后,有人问屠呦呦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她总说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幸福的家庭如同养分,让人自信、平和;良好的教育能开启眼界,找到自己的理想,坚守内心、能为理想奋斗,这大概是屠呦呦从一个平凡少女走向诺奖的第一步。
02不完美的妻子与妈妈
年,屠呦呦从北京大学药学系毕业,因为学业优异,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转眼,屠呦呦就到了30岁,依然还是大龄剩女一枚。
她既不爱收拾打扮算不上时髦,也不爱洗衣做饭算不上贤惠,大概是之前被家人照顾得太好了,屠呦呦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太强。
有一回,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打开她的箱子,大家发现里面乱七八糟的,大家都惊道:“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
不过缘分虽然晚,屠呦呦还是很幸运地找到了她的MrRight。
其实这个缘分早在10多年前就“潜伏”在她身边了,那就是她效实中学的同学李廷钊。
不过高中时,即使李廷钊有可能曾经投去爱慕的目光,不言不语的屠呦呦也肯定觉察不到。
年,李廷钊来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学外语,后到农大补习班学习,随后考入北京工业大学。
大学毕业后,李廷钊被派去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留学6年,获得硕士学位。年,他回国被分配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北满钢厂工作,后又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和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在马鞍山钢铁厂期间,刚好李廷钊的姐姐在北京工作。因为俩人都是宁波老乡,就见过几次面。有次李廷钊来看姐姐,恰好遇见屠呦呦,千里之外的缘分又从这里接上了。
年,他们正式走进婚姻殿堂。朋友们戏称,李廷钊与屠呦呦的结合,是传统(中药)与现代(钢铁)的融合。
与屠呦呦的“不灵光”相比,李廷钊身上有“江南秀才”细致、温柔和顾家。买菜、买东西、做家务.....基本上家里的事他全包了。
琴瑟和谐,两个人迎来了大女儿李敏和小女儿李军。
李廷钊对屠呦呦的照顾,一方面是他善良体贴的本性,另一方面也出自对她的理解。因为他知道妻子“与一般女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
年夏,屠呦呦與大女兒李敏丈夫可以理解,但孩子还小,长期见不到妈妈,心里难免有怨怼。
那时,屠呦呦因为工作被派去海南岛,李廷钊已下放到五七干校,他们只得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则一直留在宁波老家让老人照顾。
小女儿李军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母亲怎么能为了科研、为了事业,舍弃自己的家庭,连孩子也不要。
童年父母的缺失,使得姐妹俩很长时间都不愿叫爸妈,也不想回北京和他们一起生活,这也成为了屠呦呦内心最大的遗憾。
直到外孙女出生,她的遗憾才有了弥补之处。
年,小女儿与外公外婆
她的家里放满了外孙女的各个时期的照片,唯一时髦的家具就是外孙女的钢琴,冰箱上贴着外孙女小时候用英文写的一篇自我介绍小文章,卧室门的门套上,用小纸条标记着外孙女不同时期的不同高度。
虽然时光一去不复返,但这份隔代的爱是屠呦呦作为母亲的道歉。
心无旁骛地付出、专心致志地搞科研,这便是屠呦呦迈向诺奖的第二步吧。
03通向青蒿素的几个数字
在屠呦呦带领科研组发现青蒿素的故事里,有几个记得纪念的数字。
1、
年5月23日,一场旨在集中全国科研力量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那个特殊时期,为什么要举全国科研之力去研制抗疟疾新药呢?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深受疟疾之苦,-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高达-万,还有个原因是当时的越南战况。60年代,新一代疟原虫肆虐,之前的药物失效,大量士兵感染死去,战胜疟原虫成为决定越南战场胜败的关键。
在越共总书记胡志明的请求下,毛主席做出批示,把研制抗疟疾新药提高到紧急援外、战备的高度,这一项秘密的任务就以会议日期将其命名为“”任务。
2、39
屠呦呦成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课题组组长时,39岁。此时她已经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工作了14年,在大学期间她系统地学习过西医知识,又在年后脱产三年接受了中医方面的培训,兼具中西医背景。
屠呦呦的科研能力非常扎实,进入中药所的几年里,她就取得好几项重大成果,包括证明半边莲是治疗血吸虫的有效药物以及解决中药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
机遇和挑战来临时,屠呦呦欣然受命。
3、1/
屠呦呦打算从草本中药入手。三个月内,她通过阅读医书古籍、搜集群众推荐“秘方”、请教老专家老中医整理出多个与疟疾有关的药方,随后,她又利用西医的萃取手段,从中精选出种较为可信的药方,编辑成《疟疾单验方集》。
这多个药方里,涉及到青蒿单药治疗疟疾的只有1个,在东晋炼丹师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4、2
常山和胡椒,是屠呦呦前期的攻关方向。
因为常山是中药治疗疟疾最常用的药物,但屠呦呦发现常山抗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副作用很大,而且多次试验都找不到消除其副作用的办法,不得不放弃;
胡椒提取物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抑制率高达84%,这曾让屠呦呦欣喜若狂,但她通过试验发现,胡椒只能抑制但是无法消灭疟原虫,还是只能放弃。
5、15
当屠呦呦最终把目光转向青蒿时,已经是年。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短短15个字,却让屠呦呦走了很长的路。
为何用“绞”字?取哪里的“汁”?哪个季节的青蒿?
无数个方案失败后,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能抑制疟原虫。
6、
在经历了次失败之后,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终于在第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上获得了成功,样本的抑制率%!
7、7
特殊年代,工厂停工,没法大量提取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屠呦呦他们自己只能“土法”提取!
她买来7口大水缸装上乙醚用来浸泡青蒿,并不宽敞的实验室里终日充斥着浓度极高的乙醚,科研组唯一的防护只是纱布口罩。
结果,科研组3名重要成员无一幸免。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一名研究员的气管上长了个肿瘤,后来动手术切掉三分之二的肺叶和部分气管才脱离生命危险,还有一名研究员所受伤害则更为严重,很早就离开了人世。
作为专业工作者,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这样的危害,但是他们为了目标为了责任,只能向前!
何其悲壮!
青蒿素发现时期,研究团队的部分重要成员
8、3
年7月的一天,屠呦呦和两名志愿者成为“小白鼠”。经过一周试药观察和大剂量试药,结果显示,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人体无不良作用,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9、21
在年8~10月,屠呦呦总共完成了21例临床观察任务,包括1例混合疟,9例恶性疟,11例间日疟,发现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退热效果明显,而且患者体内疟原虫全部转阴,疟疾不再复发。
成功了!
10、
年11月8日,科研组成员钟裕荣无意中发现装有提存液的底部有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原来这就是抗疟有效成分单体!
这些亮晶晶的单体被命名为“青蒿素”,这一天也成为了青蒿素的诞生之日!
在通过了临床前动物毒性试验和人体毒性试验后,抗疟神药青蒿素诞生了!
又经6年时间的艰苦钻研,屠呦呦率领的课题组研制出了全新的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这比青蒿素片的抗疟效果还要高10倍,如果说“青蒿素片”是剿杀疟原虫的先锋,那么“双氢青蒿素片”便是疟原虫的终极杀手!
年6月30日,我国通过了世卫组织的认证,成为第40个消灭了疟疾的国家。
屠呦呦功不可没!青蒿素功不可没!
正如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对屠呦呦的评价:“她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青蒿素的中国女性。”
11、1
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曾经引起过争议,对此,屠呦呦说道: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1代表了屠呦呦,是她的执着、坚定,才有了青蒿素的发现;
1更是代表了一个集体,一个团结、奋发、不计个人得失的科研团体!
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使得屠呦呦代表中国科学家最终走向了诺奖。
结语
诺贝尔奖多年来,将近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家,其中女性获奖者不足20人次,占比不过3%。
因为如此,屠呦呦的获奖更显得耀眼。
女人在智力并非不如男人,但是事业成功的女性也确实不如男性多,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个人想得到成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但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平衡好家庭和事业并不容易。
人们在谈到女强人时,似乎家庭不幸是标配,为什么?因为女人拼事业的时候,无暇顾及家庭,往往会导致丈夫及家人的不满,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的破裂,因为这与传统观念里对女人的定位不同。
屠呦呦是非常幸运的。
她既有开明的父母,给予了她受教育的机会,也给了她爱,让她充满自信;
她还有包容理解她的丈夫和孩子,给了她无限可能的空间;
她更有一个强大的自己,自信、执着,为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
这一切也许都是原因。
参考文章:
《你的名字叫青蒿: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传》
《记者赶赴北京屠呦呦家拿了诺奖的宁波老太是怎样一个人》
注意: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