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手犹拳已箸长,菊苗初甲可羹尝。山村富贵无人享,一路春风野菜香。”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宿南岭驿二首(其一)》中这样描述春天野菜的美味,以至于人们宁愿放弃山珍海味去品野菜。不仅是古人,如今的人们也愿意费力气寻求这种大自然赋予的美味。
在《诗经》中,白蒿是可作为祭祀的植物。《召南采蘩》里说:“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每至春夏,各级民众便到田野里采蘩(白蒿)。因为白蒿可用来制作养蚕的工具“箔”,因此,先民们认为“所以生蚕”,蚕是丝织品的来源,白蒿便成了祭蚕的所需之物。
《本草纲目》上说茵陈可以治黄疸、风疾挛急、眼热红肿等疾病,且用茵陈和皂荚汤配合着沐浴,有助于皮肤病康复。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周末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挖白蒿,然后交到学校,统一卖到药铺里。那时候条件差,挖白蒿也是一项作业,所以在乡下长大的孩子都熟悉它。
在陕西有一种叫做白蒿的野菜,这种野菜主要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质和砾质土壤上,均能繁盛地发育生长。
白蒿还有一个名字叫茵陈,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蒿子,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蒿子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在野菜中,白蒿以其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时令对野菜很重要。正二月里的茵陈叫白蒿,尚在襁褓之中;二月里白蒿是野菜,可以食用;要是到了农历三月,白蒿成了茅草,就只能当柴禾烧了。
白蒿是春绿的先行者,在和煦的春风的吹拂下,先于众草,于早春抢先发芽。三月的时候,田间地头,在还没有朽腐掉的蒿子下面,一簇簇新苗披着一层灰褐色的软毛,稚嫩的茎叶儿绿中泛白,柔柔地生长着,如绿白蒿于地面。清明前后,正值白蒿风华正茂,人们到野外踏青之时,顺便采集一些,从而让茵茵的白蒿为人们的餐桌生活增添了一道美食。
白蒿嫩苗,叶如细丝,似初生松针,色微青白,稍似艾香,味微辣。把它采摘下来,择洗干净,或蒸或煮,或炒或拌,都是一道不错的食疗两用菜肴。
可拌上一些面粉,蒸熟后,调好蒜泥蘸了吃,口感很好,绵绵的,味道清素淡雅,鲜美异常;也可凉拌,将白蒿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后,捞出晾凉,拌上蒜泥,加入香油、精盐等调料,则为餐桌上的佳品;还可白蒿蒸肉。先把白蒿用面裹好,然后上笼屉铺匀;另外拿出炒锅,放底油烧热,下猪肉片煸炒,放糖、酱油、盐,加调料(十三香),煸炒片刻,立刻起锅。把起锅的猪肉片在笼屉里的白蒿上匀称覆盖一层,开始蒸。二十分钟即可。再拍一头蒜,切碎,倒醋和香油,作为蘸料。这种菜饭一体,浓香可口,肥而不腻,吃后舒服无比。煮粥时把其直接放入锅中同煮,粥的味道也很鲜美;把白蒿作为饮料很为方便,将白蒿洗净晒干后,当作茶叶保存即可。每天少许,加大枣两枚,泡茶服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轻身益气、保肝利胆、抗衰防癌,实为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白蒿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对治疗咽喉肿痛、湿热黄疸以及肿热咳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从它选择生长的地方可看到它的坚韧不屈,及骨子里宁折不弯的高傲。在这春暖乍寒的午后再次重逢它,便一发不可收拾喜爱上了它,不是只因为它对人身体健康的奉献,还有那芳香溢满唇齿间的回味,还有它那不怕践踏,桀骜不驯,追逐阳光的品质。它让我折服,让我敬佩。
李军、中国社会质量监督员、中国伊尹饮食文化传承人、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烹协、饭协、商会)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