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成了中国无数青年奋发图强的动力。可是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呢?
当整个西方国家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国无动于衷。当西方国家热情拥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的一些人看到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的希望,于是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令人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场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中国未曾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在现代化生产方面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被人刻意肆意羞辱。
那个时候现代化生产的力量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最好的标准,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粗略原因。
为什么共产党的改革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亲身体会过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差距,知道它的重要性,共产党想要改革的决心是国民政府和清政府那个时候根本不能相比的。
既然现代化生产的力量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能够让这种力量变强呢?科学与技术就是最优的答案,只有不断地发展科技,我国才能在各个领域方面占据有利的位置。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实现弯道超车,领导人伟大的决策是其中一个原因,当然也离不开中国优秀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
对科学从业者的肯定
“科学家”这个词应该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吧?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大声讲出自己将来想要做的职业时,一声声“我长大了要成为科学家”不正是从我们的口中说出吗?
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但是大家都这么说,那肯定不会差。这也代表着在那个时候,国家对科学家的正面宣传很到位,起码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职业。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科学家这个职业的了解也更加的全面,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斤两,成为科学家是需要天赋与毅力并存的,要能耐得住十年如一日的寂寞。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能够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所以曾经那个科学家的梦就这么搁置了。
科学家是处于人类知识领域中最顶端的人,他们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能够成为科学家的人所拥有的思维大多数是不会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我们追求温饱、名利,而他们追求的是知识的尽头。如果一名科学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对他奖励什么呢?
金钱吗?科学家本人或许是不太在乎那点奖金的。所以来自学界顶层颁发的荣誉就成为了大部分科学家在潜心研究之外比较上心的东西。这不仅仅代表着大家对你的研究成果的鼓励与肯定,更是证明力你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
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是为了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看,诺贝尔奖的含金量绝对是要高出院士不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院士的含金量就低了,只是这两者的候选方式就不一样,放在一起也不太好比。
不过,既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那肯定都不是等闲之辈,至少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一定是走在最前面的一批人。
荣获诺贝尔奖却错失院士
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她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在对抗疟疾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对人类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产。
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到荣获诺奖,这中间过去了几十年,她的成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诺贝尔奖的严谨程度。
在科学中,每一项发表出来的成果都会经历五个过程:提出假设,实施受控的检验,收集客观证据,分析结果以及接受和拒绝假设,发表、批判和复制结果。第五步就是看研究成果是否能够经得住科学界的仔细检查和批判。
但是屠呦呦却在后来的院士侯选中落选了。按理来说,屠呦呦在医学方面的技术绝对是世界顶尖级别,可为什么评选院士时还是落选了呢?
评委会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无留洋背景,二是无博士学位,三是没有足够数量的论文。所以,即使作为BBC评选的,可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比肩齐名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依然落选。
可能评委在评选时也为屠呦呦的落选而心有不甘,但是他们自己最终还是没有打破制度的勇气。评选制度的不灵活与不合理导致许多真正有才华、有贡献的人无法获得这个荣誉。
当一个规则变得死板时,不免就会出现有心人利用规则为自己谋取荣誉与利益的现象出现,而这种现象在最近几年更是层出不穷。尽管已经成为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在明面上尝试去打破这种局面。
或许是有这种人存在的,他们也尝试过,只是他们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小石子,掀不起什么波澜,只能击起一小圈涟漪,湖面很快又会恢复平静。
虽然屠呦呦并没有获得院士称号,但她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确实实打实的,谁也不可能抹除掉。
屠呦呦女士潜心专研青蒿素那么多年,为的也从来都不是要获得什么称号、什么荣誉,她只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现在已经做到了,而她现在想要做的是在青蒿素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小结:
笔者认为,真正热爱科研的人是不怎么在意外界给他们的称号与荣誉,他们在意的是自己费尽心血钻研的东西能不能成功,实验的经费充不充足,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是否正确,这些才是他们在意的。
懂得的知识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所以很多的科学家们终其一生都在为了证明某种观点而努力着。或许外界都认为他们那时偏执,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执迷不悟没有任何作用,但他们热爱科研的那一颗心却始终还在跳动着。
科学本就是一条漫长且不断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道路,名与利都不过是浩瀚知识体系下的一粒尘埃。因为追求不同,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都与“哈姆雷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