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舞台上,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启幕,伴随着交响乐的唱腔响起,《诗经·鹿鸣》的诗句反复咏唱,道出屠呦呦名字由来,也预示着屠呦呦和蒿草的关系。8月19日,从北京传来消息,这部由我省创排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也是获奖作品中的唯一一部歌剧。
《呦呦鹿鸣》由宁波市演艺集团创排,讲述中国女科学家、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创排完成至今,《呦呦鹿鸣》已经在全国各地连续演出51场。
挑战不可能,歌剧展现屠呦呦故事
《呦呦鹿鸣》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当天,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在朋友圈晒出“获奖感言”:“北京,中宣部,京西宾馆。难忘的年12月诺贝尔之行,一句承诺开启了歌剧《呦呦鹿鸣》创作之旅。作曲,导演,编剧,主演……默默无闻地相聚在甬江河畔耕耘。”
邹建红回顾三年创排之路,个中滋味他比谁都懂。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多种艺术门类的集成。演出需要有一流的合唱团、一流的交响乐团、一流的演员。很多“航母级”中央剧团都不敢轻易尝试歌剧创排,邹建红带着宁波市演艺集团这艘“小舢板”硬是闯进其中。
今年4月至5月,《呦呦鹿鸣》先后赴余姚梁弄四明山革命老区、江西南昌、贵州黔西南州、辽宁沈阳、吉林延边州敦化等省份开展巡演活动,通过现实主义题材艺术作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其中一场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演出后,记者注意到,谢幕时观众用长时间的掌声表达对该剧的喜爱与认同,而很多观众都是抹泪走出剧院。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获得观众的共鸣,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宁波市演艺集团已经摘得一颗艺术皇冠的明珠。在今年4月,结束在中国文联召开的“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资助项目——歌剧《呦呦鹿鸣》全国巡演发布会后,返回宁波的高铁上,邹建红不断接到各地剧院或者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电话,邀请《呦呦鹿鸣》在适当的时间前往当地演出。
而在一场《呦呦鹿鸣》专题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呦呦鹿鸣》是中国近年来民族歌剧的一次有益探索和突破。中央歌剧院副院长杨雄称它是一部有功力有态度的作品,“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可以作为范例”。
《呦呦鹿鸣》获得专家和市场肯定,并一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邹建红悬在心里三年的石头终于落地。“地方院团创排歌剧,并且获得如此多的赞誉,我们实现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创排这部讲述屠呦呦经历故事的艺术作品,来自于他的一次瑞典之旅。
年12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鼓舞全国人民。在有关方面邀请下,邹建红率领一支小型乐队代表家乡人民赴斯德哥摩献演。在斯德哥尔摩,一幕幕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时刻感染邹建红。“当时在现场,除了满满的感动和自豪,我还下了个决心,要把屠呦呦的故事搬上舞台。”邹建红告诉记者。
回国后,邹建红立即召集班子成员开会,正式立项创排屠呦呦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但,以何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屠呦呦的故事?谁也拿捏不准。班子会议后第二天,急性子的邹建红就立即飞赴北京,请一众专家开研讨会。有人提出能否创排以屠呦呦为原型的民族歌剧?一语点醒梦中人,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屠呦呦既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也没有悲欢离合的离奇故事,难以用矛盾冲突来演绎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而歌剧可以用声乐、舞美、舞蹈等进行全方位渲染,受众面又很广,专家们认为这确实是最适合不过的艺术载体。
一支职业交响乐团,一支专业合唱队,一批专业的演员,是一部歌剧产生的必然条件。可是,宁波有什么?“那时候,宁波刚刚有了自己的职业交响乐团。其他都是难题。”于是,年轻的宁波交响乐团和宁波市演艺集团首次携手。没有专业的合唱团体怎么办?通过集结宁波的大学生艺术团、学生合唱团、老年大学合唱团等业余合唱团体,对他们一次次进行训练,打造了一支全新合唱队伍。
70多人的团队包含老、中、青各个年龄层,团员们声部特点、受教育程度、对音乐理解都不一样。要将“杂音”整合成“和声”,只有苦练这一条路了。每周练两三次,每次都是早上九点开始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回家后,他们还得背长长短短20多首曲目。最令人痛苦的是,作曲家根据演唱的效果,不断在对曲子进行修改调整,合唱团成员必须及时跟进再次排练。
可是,这一切远远不够……
集中资源,最强阵容演绎歌剧
“小舢板”闯入艺术汪洋大海,邹建红定下策略:前期策划在北京,创排在宁波,演出市场在全国。宁波市演艺集团集中资源,邀请到各个环节专家参与到《呦呦鹿鸣》创排制作。从北京到宁波,无数次的资源整合,成为该剧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朱曼来了,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任艺术总监,同时,空政话剧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戴延年、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胡耀辉、王小荭加盟。
一部歌剧,剧本是歌剧的重中之重。邹建红力邀著名编剧王勇和郭雪执笔,从初稿到定稿也是“磨”了大半年时间,历经17稿,其中有五轮大改。为了这个剧本,邹建红和两位编剧至少发生了两次面红耳赤的争吵。他回忆,编剧最初从屠呦呦大学毕业后开篇,围绕选择当医生还是从事医学研究的矛盾展开,但情节发生在北京,无法体现宁波元素。
“宁波的院团排宁波人的歌剧,一定要充分体现宁波元素。”邹建红表示,经过一次次讨论,剧本中增加“少年屠呦呦”角色,在这其中加入了“药行街”“马灯调”等宁波元素。而为了提升的歌剧的矛盾性和故事性,编剧还创造性通过梦境呈现屠呦呦与父亲的跨时刻交流,使地域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
而关于《呦呦鹿鸣》组曲创作,宁波市演艺集团找到了曾创作《同一首歌》《今夜无眠》的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不端架子、不炫技法,孟卫东从民间音乐中找源泉,借鉴宁波的马灯调和浙江其他民歌音调。同时运用轮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发挥交响乐特性,通过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帮衬咏叹调,用梆子的紧急节奏衬托戏剧情节,增强音乐的戏剧动力。最终,清新隽永的一组歌曲《百草歌》《要高考了》《别来无恙》《今夜星光灿烂》《我不太灵光》《青青的小草》诞生了,这些歌曲如行云流水推动剧情走向高潮。
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歌剧的廖向红回忆起关于全剧高潮部分的设计。“在屠呦呦以身试药那一场戏,她不顾同事的劝阻,一定要孤身亲自试药。走进试药间后,屠呦呦义无反顾地关门。这个小动作为了体现屠呦呦内心的挣扎,把她心里的冲突尖锐化,并且用咏叹调再次强调了一下。”
“愿学神农尝百草,天赋职责记心间……”当该剧展现屠呦呦以身试药的情节时,在剧中扮演屠呦呦的吕薇高歌,歌词饱满如玉珠一般散落而出,情真意切的表演令观众动容,大家报以热烈掌声。舞台上,屠呦呦一人试药的情节淋漓尽致表达着科学家无私无畏的、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高水准的剧本和组曲都需要通过演员来展现。在《呦呦鹿鸣》中,人物年龄跨度大、表演侧面多,给吕薇的表演带来挑战,她坦言,自己要从16岁演到40岁,其中包括求学、恋爱、工作等不同阶段,而且因为科学家的工作性质看上去低调且枯燥的,舞台表演却是需要有激情、张力的,这就形成了矛盾。“我就经常琢磨,怎样把她从小时候到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递进的这么一种状态尽量表现得鲜明一些,有些地方我起初会刻意驼着背、锁着肩,但这样又和富有气质的女科学家形象出入较大,所以在导演的帮助下,我也在一直调整,追求一个合理的表演,树立一个真实贴切的人物形象。
机制改革,释放艺术创新巨大动能
年5月首演以来,《呦呦鹿鸣》以“主旋律作品的一股清流”受到高度赞誉,先后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歌剧节和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并被列入中国文联“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获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浙江省第一台民族歌剧,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剧场唱响。这支超过人的演出队伍,在两年的巡演中三上北京,二进杭州、上海,进高校,入山寨,足迹遍布南京、沈阳、吉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
《呦呦鹿鸣》获得广泛认可,夺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也是宁波市演艺集团在戏剧领域第四次获得全国“五个一”。这几年,在《呦呦鹿鸣》之外,宁波市演艺集团佳作频出:舞剧《花木兰》获得国内舞蹈领域内的最高奖项——荷花奖;在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中,甬剧《筑梦》和话剧《大江东去》斩获“新剧目大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演员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一举摘得了总共27个奖项中的7个奖项,成为该届戏剧节收获最多的院团。
口碑与奖杯双丰收,是宁波市演艺集团不断的改革带来源源不断的原创动能。年,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宁波市属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有限公司、宁波市甬剧团有限公司、宁波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宁波市演艺集团演出有限公司、宁波市演艺集团舞美制作公司。他们从内部机制上下功夫,在管理制度上找“突破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年底评分,标准大家都一样:至上而下分配收入,这些都是公开透明的。”邹建红说,改制后,打破了原有体制,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
市场道路上高歌猛进,那几年宁波市演艺集团赚了不少钱。“但有人议论,集团只会赚钱,没有精品剧目,”这深深刺激了邹建红。年,宁波市演艺集团迎来新改革,工作重心从经营性演出转到原创剧目精品创作上来。邹建红认为,演艺集团要再次转型,必须从“走市场、讨生活”转型到“搞创作、出精品”。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理解,认为大家刚刚适应了在市场里“畅游”,却要转型搞原创、做精品。生存问题怎么办?创作经费又从何处来?
为了抓好创作,宁波市演艺集团首先创新剧目创排的体制机制,探索多元化的创作投入运作机制,一方面努力争取市级财政创排经费,一方面不断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中央财政支持,同时拓展思路和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甚至职工个人资金广泛参与。并且整合所属院团的人、财、物资源,打破行政管辖,运用“制作人负责人”统一调配、合力创作。灵活多元的投入方式,大大提高了创演的积极性,推动了宁波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改变了一年一团只排一台戏的状况。
过去几年,宁波市演艺集团先后投入多万元,创排了10多台原创剧目,除了市财政投入资金外,还有大量自筹社会资金和中央有关部门对精品剧目的扶持补贴。这些原创剧目在国内外演出多场,近百万人欣赏到了宁波的精品文化,并受到多方赞誉,也在一定程度提升宁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