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屠呦呦
曾经,人们谈“疟”色变:在青蒿素被发现前,全球每年至少有万人死于疟疾。
今天(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今年更恰逢青蒿素问世50周年。
而说起青蒿素,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生于年,6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医药事业。
青蒿一握,奉献一生。
她创制出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年,
她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年,
她更是成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而如今,当我们打心里感谢和敬佩屠呦呦时,我们究竟在感谢什么?
正如屠呦呦曾说过的那样:
“不要去追一匹马,
用追马的时间种草,
待到春暖花开时,
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而这段话背后的深意,大概就是屠呦呦先生,用尽一生想要教给我们的——
生命总是有限,
却仍可于有限中求取无穷和不朽。
真正的成功,从来没有捷径,更不可复制,
只能靠着每个人有始有终的坚持去成全。
屠呦呦,其名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或许冥冥之中,也注定了屠呦呦将会一生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
实际上在当时,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难题。但是屠呦呦仍带领团队,另辟蹊径,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极差的科研条件下,成功萃取出了青蒿素。因乙醚吸入过多,屠呦呦甚至因此患上了肝中毒。
人间事,总难一帆风顺,但愈是艰难,便愈要奋斗、愈要努力做出一番成就。
古往今来,真正的仁人志士从不惧苦难,怀着必胜的决心,迎难而上,不断在苦难和艰险中彻夜追寻。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
漫漫长途,终有回转。
坚持追寻目标的过程,是艰辛而坎坷的,等待花开的日子,是寂寞而孤独的,但越是人生苦旅,越需奋斗和坚强。
既然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耐心攀登,就别一直盯着山峰,而要专注于脚下的路。
不论是屠呦呦一心抗疟,日复一日重复实验;
还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努力为国攻关,日复一日埋头计算;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不论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一心为敦煌,从青春坚守到白发;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还是台湾老兵高秉涵老人,多年来奔波于海峡两岸之间,终解英雄一生乡愁……
台湾老兵高秉涵
他们,都用自己的不断坚持,从容奋斗在人生之途。无论风云变化,他们,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步履,寻得心中那一抹宁静的风景,最终抵达希望的彼岸。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和奋斗目标,但在时序轮转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在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
正如泰戈尔所说: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更加绚烂;
经过捶打的生活,才会创造伟大;
世间万事,皆如此。
所以,如今,当我们感谢屠呦呦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被这样的精神折服——
奋斗、拼搏、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过去已过去,未来不思量,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报酬都在眼前,
活在当下、把握住当下,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为了心中的目标
不断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