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m.39.net/pf/a_4580347.html

以前,我经常喜欢看谍战片,还记得有一个电视剧叫《遍地烽火》,里面专门提到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名叫“奎宁”。

有的人或许不知道“奎宁”是什么东西?

其实它主要是早期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别名为“金鸡纳霜”,当时是由法国一位科学家于年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上世纪20~40年代,疟疾是一种高发病,主要是以蚊子为媒介传播的,导致每年至少有万人死亡。

这种病不仅在我们我们国家,而且在非洲也很流行。

但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内药品急缺,再加上我们国内没有“金鸡纳树”这种制药原料,只能国外进口,因此很多人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奎宁”这种特效药医治,导致病情恶化,相继死亡。

例如:年夏末,黄梅阻击战中,国军第68军刘汝明部队就曾因感染疟疾,死亡人数达到数千人。

另外,奎宁虽然能治疗疟疾,但是也同样有很大的副作用。

一位撤退广西的军眷,在怀孕期间染上疟疾,后来有幸得到奎宁医治,军医以奎宁丸与阿的平搭配,尽量降低药物副作用为其使用。

最后的结果是,胎儿虽然保住了,但是胎儿的大脑发育出现问题,产下的孩子愣是成了智障儿。

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这算是好的了,毕竟还能捡回来了一条命。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在治疗疟疾方面也逐渐积累了经验。

多年以后,中国优秀中医工作者屠呦呦经过在大量的中医典籍里面寻找治疗疟疾的良方,最终于年成功在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抗疟”物质,后来将其取名为“青蒿素”。

但是青蒿素的提取之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传统治疗抗疟疾的药物产生耐药性,年1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协作组,指定屠呦呦为组长,余亚纲为组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到新药打破僵局。

年6月前后,屠呦呦和组员余亚纲筛选了30~40种中药,例如辣椒、蒲公英、胡椒、艾叶等,当时重点筛选了胡椒和雄黄,一开始并没有将青蒿列入筛选的对象。

但后来前往海南岛疟区现场进行检验胡椒提取物的效果时,发现实际效果和药理实验效果筛选不一致,于是终止了对胡椒提取物的研究。

在年初时,从事抗疟研究的顾国明被临时调到中药研究所工作,于是顾国明与组员余亚纲查阅了清代以及北宋时期的大量古籍文献,这个时候才将青蒿列入筛选药物之列,后来证明青蒿的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效果达到30%-80%,但是效果不稳定。

此时屠呦呦团队意识到青蒿中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抗疟物质。

后来屠呦呦看到东晋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她立刻意识到,青蒿的提取可能需要在低温下进行。

此后,屠呦呦便对青蒿提取方法进行改进,采用乙醚低温提取。

年10月份屠呦呦发现青蒿乙醚粗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的抑制能达到%。后来经过进一步分离,最终得到了对治疗疟疾有效的抗疟单体物质,也就是后来的“青蒿素”,这一结果无疑能为数百万人带来福音。

年,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人,让中医以崭新的方式站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诺贝尔奖共有5个奖项,主要包括: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以及文学奖,该奖项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表彰在这5个领域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从年开始颁发,如今已经有年的历史。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工作者可以得到一个金质奖章和纪念证书,此外还会有对应的大约万元奖金。有的人可能认为钱不多,但是诺贝尔奖的价值却是非常高的,可以用无价来形容。

那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什么殊荣呢?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想必很多网友后来应该也发现了,在年我国两院院士名单出炉的时候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屠呦呦还时常因为没有留洋经历、没有论文、没有博士学位,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也有的人说,屠呦呦评选不上院士是因为成功提取青蒿素是团队的成果,而不是她个人的功劳。中国中医科学院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福龙曾披露,屠呦呦也曾参加院士评选,但全部落选。

另外,在我国两院院士评选时,年龄上原则不超过65周岁,如果年龄已经超过65周岁,候选人就需要至少6名院士推荐,如果年龄超过70岁,中国工程院只允许被提名一次,如果一次没有选上,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屠呦呦是年出生,年时已经有80多岁的高龄,所以,如果没有这么多数量的院士鼎力推荐她的话,哪怕有再大的贡献,程序也走不通,所以这就得看她平时的人脉关系如何了。

另外,屠呦呦女士在国内虽然发表过多篇论文,但并没有被更具有权威的SCI收录的论文。

如果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意味着要将青蒿素的实验数据公布于众,如此一来,他人就能窃取数据,这样就没有办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这估计也是她不发表的原因之一。

不过,屠呦呦虽然没有被评选上中科院院士,但国家也给了相应的荣誉。年2月14日,屠呦呦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年1月9日,屠呦呦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屠呦呦团队再一次创造奇迹,新一代抗疟组合再次战胜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而且青蒿素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也被证实有不错的效果。

虽然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太墨守常规是不是也不太好?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爷子生前也曾有过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的经历,理由是他没有“海外留学经历”。

清华大学年轻教授--颜宁,曾带领团队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都未能攻克的生物难题——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曾多次发表高质量论文,很多还被收录进《科学》、《自然》等世界顶级期刊上。

甚至外界传言她的科研成果完全不亚于她的恩师施一公的水平。

颜宁曾3次参加评选中科院院士,但最后都落选。不过非常讽刺的是,在中国没能评上院士,结果去了美国,她立刻就成了院士。

年颜宁离开清华,去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第2年,就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同样,复旦大学高才生李爱珍女士在国内也曾多次评选不上中科院院士,理由是“年龄超龄”。

结果,又是大洋对岸的老美抛来橄榄枝,表示愿意授予李爱珍女士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说过:我们中国不缺人才,但是我们缺少顶尖科技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一边紧缺人才,为什么另外一边又主动将顶尖人才推给了老美呢?岂不匪夷所思?老美能做到的,我们是不是也能效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