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道医·葛洪撰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急救手册。年10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我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受该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而提炼出青蒿素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书中不少简便廉验的药方时至今日仍然具备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书中,卷三记载的“龙牡远茯汤”(书中尚未对此方进行命名,“龙牡远茯汤”为作者自拟)对于心神不安的情志病疗效颇佳。文中言此方“治惊忧怖迫遥,或惊恐失财,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不得安定者”。此方为何具有较好的安神效果?这对于当今社会是否也有借鉴价值?《肘后备急方·卷三》记载了本方的药物组成和使用方法:“龙骨、远志、茯神、防风、牡蛎各二两,甘草七两,大枣七枚,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日日作之,取差。”方中“龙骨”是古代牛马等大型脊椎动物,埋藏于地下的骨骼化石。主产于山西、内蒙、陕西、甘肃、河北等地。龙骨——最大的特征是埋藏于地下千万年,故土气较厚,又为金石坚固之物,故禀赋土、金二气较多。鉴别其真假的最简便做法是——将其放于舌头上,可感到味甘涩,且有被吸附之感,手指用力才能取下的才是真品。由此也可知龙骨有较大的收敛固涩之力。《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欬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龙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龙骨能——安神镇惊的原因即在于,其可收敛涣散的心气使其回收下藏的肾气。其中,“龙齿”是龙骨的牙齿部位,质地较骨架轻一些,由于小儿是纯阳之体,以升发为主,故尽管小儿惊吓需要收摄心气,但亦不能过度,所以用龙齿不用龙骨。心悸惊恐是心气涣散所致,而其中又往往夹杂痰邪瘀堵,所谓“怪病皆由痰作祟”此之谓也。龙骨以其收敛之神力回收浮散之邪火,再以生牡蛎的咸寒软化痰浊,可谓神妙,难怪陈修园称二者相配是“治痰神品”。牡蛎是海中牡蛎的贝壳,主要产于我国沿海各地,喜栖息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的泥滩、礁石、以及泥沙质海底,味咸,性微寒。李时珍言其“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牡蛎咸寒其气降下软坚,本方将牡蛎与龙骨配伍可谓一阴一阳,恰合坎卦,入肾布新除旧、吐故纳新。对于牡蛎的运用,张锡纯特别指出一个细节:“牡蛎若作丸散,亦可煅用,因煅之则其质稍软,与脾胃相宜也。然宜存性,不可过煅,若入汤剂仍以不煅为佳”。龙骨与牡蛎相似,二者作为汤剂除痰皆不煅烧为佳。方中“远志”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性喜冷凉气候,忌高温,耐干旱。远志口尝味道较苦而略带辛味,《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苦,温,主欬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可见远志具有安神之效。《本草乘雅》根据传统“药象学”。诠释其药理曰:“苗短根长,司肾之物。参曰:志,意也。心之所之,心之所向也。藏于肾而用于心,故处则为意,出则为志也。意居六根之六,志居五神之五,可谓远也巳矣。维尔之远,乃可裨神明之欲动欲流,圆通无碍,令根身聪慧轻安也。如是则何有于器界六淫,潜入根身之中,而为填塞奔逆者哉”。说明远志治疗心神之病乃是降收心气回归肾脏发挥作用的。李时珍特别指出说:“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方中茯神与茯苓是同一品种,其中离松木不附根而生的是茯苓,不离松木本体、抱根而生的是茯神。对于茯苓,《本草备要》言:“补心脾,通行水,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清其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本草求真》说:“渗脾肺湿,伐肝肾水邪。茯苓专入脾、胃,兼入肺、肝。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渗湿。故书皆载上渗脾肺之湿,下伐肝肾之邪。其气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凡人病因水湿而见气逆烦满,心下结痛,呃逆呕吐,口苦舌干,水肿淋结,忧恚惊恐,及小便或涩或多者(诸病皆从水湿所生而言),服此皆能有效”。可见茯苓味甘、淡,性平,可入脾气和肾气膀胱,能利水渗湿。由于茯神禀赋松树药气多一些,故除了有茯苓除湿利水的功能外,还可入心气安神。《本草新编》曰:“茯神,即茯苓之一种。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者也,犹有顾本之义,故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尤治善忘,其余功用,与茯苓相同”。方中“防风”是防风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四川、华北等地,性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最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层疏松的砂质土壤。防风味稍辛而带甘,故其药气以升散为主,而显温性。《神农本草经》记载说:“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张志聪解释说:“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可见,防风可入肝气和脾气,以调和木土之性而除风湿邪气见长。叶天士也云:“防风气温,秉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方中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茎,性温,味甘、平,有补虚益气、缓急止痛之效。因其味道甘甜,故称“甘草”,入脾、胃经,坐镇中州,使众药各归其道、循行有序,故也称“国老”。万事万物皆有偏性,这是自然法则。方中大枣是枣树的干燥成熟果实。《神农本草经》记载曰:“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唐代食疗大家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言:“(大枣)温,主补津液,养脾气,强志……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蒸者食之,补肠胃,肥中益气”。可见,大枣主要入中州系统养脾和胃。整体来看,方中龙骨、牡蛎收敛虚浮阳气回归于肾,同时化痰除浊;远志交通心肾,回收涣散的心气潜藏于肾;茯神既入脾气和膀胱祛湿,同时入心安神;防风入肝气、脾气散寒祛风;大枣入脾胃温中;甘草坐镇中州调和诸药。值得注意的是,本方并不是一味地安神,而是化痰祛湿与敛降安神并用,升降同调、通补相兼,否则浊邪不除,只能收一时之效,而不能治本。根据《历代中药度量衡考论》一文的考证,晋代药量1两约合今天15.克,则二两均合今天31.25克,为使保持完整的药气,不能换算成克数;1升≈今天毫升,水八升≈今天毫升,二升≈毫升。全方的使用方法如下:龙骨、远志、茯神、防风、牡蛎各31.25克(具体操作时可取整),甘草.克(待议),大枣7枚,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分两次服,一次毫升。一天一帖,直到痊愈。从上可见,“龙牡远茯汤”方中药物不仅取材简易,而且十分平和,故也较为安全。今天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和病情的轻重加减化裁。如单纯心情浮躁、心气虚弱,可以用10克甘草和7个大枣煮水当茶喝即可;如果失眠心慌、睡眠较浅、容易清醒,则用龙骨、茯神各30克和7枚大枣煮汤;如果夹有痰浊可再加入牡蛎和生姜各30克;如果有湿气则可加防风或紫苏叶15克或薏苡仁30克;如果脑力劳动较多可加桂圆肉50克补血益气和远志15克以醒脑开智。当然,这是大致而言,具体还应以望闻问切诊断以切中病机为准则。来源丨《西部中医药》作者丨颜文强张其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