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若消亡,药材要承担一半的责任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对于中医,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尤其在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上。其实一直以来,西堂对中医也是不怎么信任的态度,相信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西堂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医的药理不清。同样是治病救人,现代医学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接受过基础的教育,能够知道在医治过程中的原理,并且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医治手段都有明确的说明和标准,而中医呢,给你开了药,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开,每服药的计量是根据什么而变化,这些药材的效用如何,统统没有说明。再加上药效慢,这些如何能让人信任呢?前两天,西堂看了一篇文章,叫《中医将亡于中药》,文章写的挺有道理,但西堂认为,这篇文章里只讲了一小部分,却没有触及根本。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提到的中药的质量问题。大家都知道一味中药做出来需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种植——采收——炮制——储运,最后才卖给患者。但是现在国内的中药材在这几个环节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种植。中药材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以前种中药都要经过几代的种植观察菜允许移植,可是现在呢,想种哪里种哪里。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不道地的药材大量供应,道地的药材越来越少,只能想办法加大量产。于是,麦冬使用壮根灵,党参使用激素农药,这样的药如何敢用?!采收。中药材的采收也很有讲究,很多药材必须长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好的疗效。可是如果大家都是到时节才采收,那药材都在同一时间上市,价格肯定高不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提前采收,卖个高价。而且有的药需要中三年,哪里等的急,一年就采收了,来年再种新的。这样的药,药效如何保障?!炮制。中药材的炮制是很复杂的,文章里举了枇杷叶的例子。原本作为中药的枇杷叶需要采用树龄三五年以上的树的隔年老叶,把叶子背面的毛刷干净,晾到八九成干后按公斤码好,再立起来彻底干燥。做药的时候切成0.5厘米的丝,加蜂蜜喝开水炒到何时的黏度,放凉后才能用。大家用膝盖想也知道,现在的人知道枇杷叶可以卖钱之后,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采收炮制吧。这样的药,如何放心?!储运。有很多药材容易遭虫咬,还有药材对湿度极敏感。曾经有一车中药材从长江北岸运到长江南岸后,发现南边湿度过高,一车药便失去了药效。可大家现在储运中药的时候有哪家真的关心过整个过程中的温湿度呢?药房里买的药上总是会出现虫洞,又有谁真的去防治过呢?!上面说的还只是中药难以让人信任的表面原因。西堂私以为,中药之所以越来越弱是因为“中药现代化”的路子没有真正走起来。很多地方都在喊口号,可是到底如何现代化呢?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屠呦呦。当时屠呦呦团队用现代生物、化学等科学手段研究青蒿,最后成功得到青蒿素的晶体,并证明是有效成份,无法耐高温。用现代化的方法验证了《肘后备急方》(古方)里面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其汁”的原因,让大家了解到这味中药的使用原理,并且用现代手段炮制了中药,又怎么会不让人信服呢?屠呦呦团队也凭借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屠呦呦和她的梦想再以刚刚讲到的枇杷叶为例,采收要求高,炮制过程复杂,那么就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三五年老树的叶子比新树叶有效?是随着成长叶子里面的某种成分增加了吗?是什么成分?又为什么一定要彻底晾干?叶子的水分会有什么影响吗?为什么要喝蜂蜜一起熬制?是和蜂蜜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反应吗?如果能有人去研究这些,是不是也可能制成一位新的中药?如果其他的中药,也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去检测中药材的有效性,用科学手段去提取有效成分,从而研制出真正的现代化中药,那中医又怎么会失去人心,又怎么会消亡?!我们有这么多的医书、古方、人才、药材,难道走不出自己的路吗?不要觉得这些不可实现,现在各国都有很多中药在销售,可惜这些中药大部分都是日本韩国制造的“汉方药”,也就是用中国给他们输出的“汉方”而制成的药!感谢能把这篇文章看完的人,希望我国能把我们的文化和科学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