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无愧于大师的称呼。在她长达70年的医学生涯中,研发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无疑是她最骄傲的成就。在电视剧《功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屠呦呦竟然从一本医学古书得到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部来自于《肘后备急方》的作者,究竟是何人,他对古代医学又有怎样的贡献呢?
归隐山林,道家方术
出身于东晋时期江南士族的葛洪,最终却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道教名家。他炼丹制药,著书立传,在古代医学、化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的作品《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成为研究道家思想和医学成就的重要文献。由于修身养性,研究医药,不仅造福乡邻,也让他得以80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魏晋时期,道教学说和思想不断发展,葛洪也深受影响。13岁丧父的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砍柴为生,换得纸笔自学,常常抄书到深夜。“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由于葛洪的朴素自然,清心寡欲,人们称其为“抱朴之士”。久而久之,葛洪也就以“抱朴子”为号,怡然自得,不甚乐乎。
不善交游的葛洪,拜炼丹方士郑隐为师,在道家学说和炼丹秘术中,葛洪找到了人生的追求。广泛阅读书籍,潜心炼丹求道,葛洪从此立志要归隐山林,著书立说。然而,身处两晋之交的乱世,任何个人都无法避免。葛洪参加平乱有功,被东晋朝廷奖赏。此后多次,他都在归隐山林与世俗繁杂之间游离反复,但是一心向“道”的他,还是选择了内心的追求。
青蒿制药,医书传世
葛洪留世的著作中,《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都是医学方面的著作。前者虽说是道教神仙理论的集大成,但是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药用植物有详细的记载。后者则是有着中国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之称。所谓的《肘后备急方》,就是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自然汇聚了救急实用的方子。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葛洪认为道士应该兼修医术。修道者如果不能学习医术,一旦自身出现病痛,无法得到治疗,那就性命难保,更何谈长生不老呢?在游历行医的生涯,葛洪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医学技巧。他还特地挑选了一些物美价廉,容易弄到的药物,关键时候能够救急救命。
而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灵感就来源于《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当年隐居罗浮山时,葛洪在炼制丹药时,意外从青蒿中提取出一种清香的液体。经过亲身实践后,发现竟然对岭南地区的瘟病有奇效。这就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而屠呦呦据此得出,高温可能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降低温度后,提取出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
炼丹著述,化学先声
古代的道士方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经常要进行炼丹和服食。“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信奉金丹理论的葛洪,在长期的炼制丹药中,总结出物质的某些特征,并且记载了许多化学反应。在《抱朴子》中,不仅详细记载了炼丹的过程和方法,也会出现生动形象的插图。
在此之前,道家关于炼丹就有丰富的实践,而葛洪则系统地记载了古代的炼丹之术。地处魏晋时期的葛洪,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堪称中国炼丹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次次的实践中,葛洪有了巨大的成就。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是想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却意外打开了化学的大门。
炼制水银时,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通过对丹砂,也就是硫化汞的加热,可以提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的化合,又能变成丹砂。同样的原理,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再炼成四氧化三铅。除此之外,雌黄与雄黄加热后升华,出现结晶的现象,也成为重要的化学记录。
后记
葛洪之前,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庄;葛洪之后,寇谦之、陶弘景、成玄英等人发扬光大。除了道教人士的身份之外,葛洪更应该被后人瞻仰的,就是他的医药学和化学成就。如今的罗浮山下,人们种植青蒿,建立园林,木牌子上挂起的《肘后备急方》,向世人展示着中医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