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中国,入围20世纪最伟大人物,与爱

人物小传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屠呦呦

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

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年10月5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

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

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

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年12月30日

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

父亲很重视教育

年,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被迫终止了学业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

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从那时起,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

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

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

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提起疟疾

也许现代人并不熟悉

然而,在上世纪

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

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

20世纪60年代

在氯喹抗疟失效

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

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

于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

“”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替补上场的39岁副研究员

屠呦呦进入抗疟研究组时

已经39岁

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干了快14年

职称还只是副研究员

仅从这一点看

无论是与国际级青年科学巨擘相比

还是与身边同事作比

那时候的屠呦呦

不算出众更非天才

能进入重要的抗疟研究“”项目组

多少源自特殊历史时期的机缘巧合

作为集中全国科技力量

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

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科研集体

志在帮助北越政府防治疟疾

“打击美帝”的重要项目

代号“”的防治疟疾新药研究项目

分量之重

堪比“两弹一星”项目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

若能参与“”项目

自然是一生荣耀

但如果论资排辈定人选

当时的屠呦呦

很可能还没有这个资格

但历史给了她一个上场机会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

加入这场“”项目全国协作时

由于当时年代背景

中医研究院许多经验丰富的

老专家已经“靠边站”

此情形下

她不仅参与了这个项目

还破格一进组就担任项目研究组组长

但屠呦呦这个组长

是光杆司令

除了她,项目组根本没有组员

笨路子、土办法,天道真能酬勤

屠呦呦上场时

不仅是光杆司令

项目基础也是一穷二白

没人、没钱、没技术资源

怎么办?

自古华山一条路

屠呦呦生生“蛮干”起来

她把成垛成堆的古书搬回家

埋头在变黄、发脆的

故纸堆中寻找药方

此外,拜访老中医

逐字逐句地抄录

学习到的中药信息

汇集成以种中药为主的

《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的研究思路

再明显不过了

她遍采药方然后“笨实”地

一个一个实验

但真正操作下来,并不顺利

课题组陆续来了几个年轻人协助研究

筛选了余种中药的

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余个

但又是两年过去

到年也没试出个结果

研究停滞不前

屠呦呦没有好的办法

只能重新埋头去看医书

黑暗摸索之中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

这一句记载给了屠呦呦一丝希望

她突然意识到也许正是加热高温

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

古人绞取汁可不是

在实验室里加热提取

于是,屠呦呦决定

换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提取青蒿

但问题又来了

当年正值特殊时期

药厂停工,实验环境恶劣

怎么用乙醚提取呢?

“只能用土办法

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

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屠呦呦说

于是那阵子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

就添了一道风景

屠呦呦带着助手

买回酱缸泡青蒿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

直到年10月4日

第次实验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

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

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这才真正发现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愣是用笨路子、土办法

攻破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科研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

从年屠呦呦正式发布报告

到年抗疟药物研制成功

再到后续青蒿素享誉世界

成为“中国神药”

在屠呦呦的生活里

科研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屠呦呦与丈夫李廷钊是中学同窗

年,屠呦呦加入“”项目

要被派去海南岛

李廷钊因为有在苏联学习冶金的背景

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为了不影响工作

屠呦呦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

送去他处寄养

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

送回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

长时间的分离

让大女儿再被接回来时

都不愿叫爸妈

与小女儿少之又少的

母女重聚每次也都颇为陌生

小女儿长大后

甚至一度不想回北京

与屠呦呦夫妻一起生活

直到前几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

屠呦呦也曾暗暗怀疑过

自己当初的选择

但那个时代培养的科研工作者

看得最重的还是国家

“交给你任务

当时对我们来说

就努力工作

把国家任务完成

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这不是屠呦呦狠心

她何止是照顾不好孩子

她连自己也照顾不好

屠呦呦家里

内政部长是李廷钊

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他全包

屠呦呦不会照顾自己

在家也不管事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

整天不着家

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

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

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李廷钊回忆

屠呦呦在家人和同事口中

是个实打实的“粗线条”

同为科学家

与广为人知的钱学森好弹钢琴

袁隆平爱小提琴一比

屠呦呦的生活单调极了

如果非要给她找项爱好

那很可能,爱好只有工作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

“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再次解决

青蒿素的发明

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   辑丨李 港

校   对丨魏知晴

校   审丨慧 子、石洪基

值班编委丨徐兴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