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据成绩分班级看宋朝的斯巴达式教

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http://baidianfeng.39.net/a_qwzj/170129/5212353.html

如果说起各个朝代哪个才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唐宋明都能入选,不过要是论哪个时代最受文人的青睐,那定然是宋朝无疑了:唐朝开放是好事,就是不太尊重伦理;明朝的朱重八,由于帝王之术没学好的缘故,显得急躁暴虐,动不动就要剥皮填草;只有宋朝,由于需要重用士大夫对抗世家大族,民间大量人才进入朝廷,给宋朝带来了无比的文化活力。

而我们以为是现代才有的文理分班与按成绩排座位,早在宋朝就出现了雏形,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古为今用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我们知不知古,能不能用古,从散官制度到藩王制度,古人解决问题的手段给我们无穷的智慧。

在宋朝,教育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答案可能出乎我们意料,开明开放的宋朝,人才选拔竞争激烈,完全不输于现代竞争的残酷,可以说是很斯巴达了。根据成绩分班级,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古人也很亚历山大呀

王安石的三舍法:按成绩分班排座位

说到王安石我们都不陌生,王安石变法是宋朝有名的故事,而按成绩分班,便是王安石的创造,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便是采用了王安石所开创的三舍法,来对在太学上学的乡绅官僚子弟进行管理,这个“舍”我们都知道是房子的意思,三舍就是将太学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

①其中地方乡绅子弟两千人,每年考试一次,考上一、二两等的,升为内舍生;

②内舍生三百人,为七品以上官僚子弟,每两年一次会试,一、二等的加入上舍生;

③上舍生一百人,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按艺与策两门科目考试(类似于现在公务员考试分为行测和申论两门),两门考试都是上等的学生,等皇帝一下圣旨,就可以做官,考试结果一个上等一个平的,参加科举殿试,两门考试都是平或者成绩中出现否的,只能参加省试或者礼部补考。

王安石画像

比如一个刚刚进入太学的学生,没有什么背景,只能加入外舍生,然后先考到内舍生,再考到上舍生,再考艺策两门,只要都是优等就可以授官了;再比如当朝宰辅之子,一进入太学就是上舍生,考艺策两门却没取得好成绩,只能去参加补考。

根据史料,影响升舍结果的除了升舍考试,还有平时的考核,杜绝了平时不用功最后靠运气的现象,时不时就来一个考核,而且每次考核结果都会对自己的升舍或任官造成影响,可想而知国子监学生的压力会多大。

然而,唯有烈火可以炼出真金,唯有不断打磨,才能打造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斯巴达”式的训练固然残忍,但却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若是按部就班,不知何日才能出头,生活既然给你一个成功的捷径,你为何不去抓住,反而却说天下大道何处不可去呢?(此处笔者强调一下,不是把孩子往死里逼就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让家长看了都心疼,但是孩子自己却乐在其中的教育,如果孩子自己感觉不到快乐,那不叫斯巴达而是想摧毁他)

斯巴达勇士

到了元朝延佑期间,将太学分为上中下上等,每等二斋,汉人升入上两斋,蒙古、色目人进入中二斋,实行积分制,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清朝还被继承,尤其在明朝,国子监有监生实习制度,到地方上去“历事”,也是很不错的改革。

胡瑗的“文理分科”和必修选修

说起现代教育中的文理分科,和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很多人都会觉着是极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钻研自己喜欢的科目。然而这可不是现代的新发明,早在宋朝,书院就出现了文理分科与选修必修。

胡瑗作为宋朝初期的大儒,创建理学中的“安定学派”,是宋初三先生之一。胡先生不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经常带学生们去郊游,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避免了“闭门读书”的空想。

在郊游中认识社会

这样一个教育家,提出了文理分科的雏形,在学校里,设“经义”、“治事”两斋,其中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也就是各种文学典籍,而治事斋则学习各种实用知识,譬如农学、水利学、用兵之法、天文历法等学问,在治事斋中,一个学生必须学习一门科目,另外再选自己喜欢的一门科目作为选修,实际上就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减负并不是说让孩子少学,而是让孩子能在一两个科目上钻研的更加深厚。比如一个学生,可能更加喜欢文学,而不喜欢计算,那让他学习较深的文学,和较简单的计算,更加能发挥他的长处,同时也适当修补他的短处。

在高效分工的今天,连最简单的写自媒体文章,都有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有人负责起标题,有人负责拍图片,有人负责做调查,有人负责找热点。正如庄周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如庖丁解牛,人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像袁隆平袁老研究水稻,像屠呦呦女士研究青蒿,刘慈欣一直写科幻,周杰伦一直唱歌。我们这一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我们做好的那件事决定的。

最后的话:我们今天提倡学习历史,不是说要照搬照抄,也不是为自己的夜郎自大找一个借口:啊,我们的古文明真的好辉煌啊,那些异族如何比得上我们。这些都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原因。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从古至今,五千年历史当中,我们现代人遇到过的问题,古代人未必没有遇到过,古人当中亦有把这些问题解决的很好的人物。

我们现在遇到环保问题,古人说什么时候不能伐木,什么时候不能捕鱼;我们遇到的大多心灵上的问题与困惑,古人都给出了答案;纵观历史,我们得以知道各种轻重,各种荣辱,各种死生小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试卷,而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无数优秀的答卷: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想走的路,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看到自己怎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我是云帆,与君共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