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4648924.html屠呦呦
药学家。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接(一)
研制青蒿素的“会战”
屠呦呦在中草药领域的知识积累,很快在一项新的科研任务中大放异彩。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体系也走向了瓦解。20世纪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的法国,试图继续维持它在中南半岛上的殖民地,但法军被越南军事家武元甲所击败。在法国撤出之后,美国介入越南国内的纷争,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选择支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南越,试图将越南纳入己方阵营,得到一个遏制新中国的支点。
此后的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两位总统,也都奉行介入越南内战的政策。但无论是越南内战的双方,还是介入这场战争的美国军队,都面临着一个比枪林弹雨更为强大的威胁,那就是热带雨林中流行的疟疾。被感染之后的官兵,即使幸免一死也无力行军作战,令军队战斗力大幅下滑。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喹啉类抗疟疾药物,已经因为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而失效。因此,哪一方能先研制出新的抗疟疾药物,就能在战场上赢得主动权。
美国是经济和科技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又是北约组织的领袖,因此能投入巨资动员众多西方国家共同研制抗击疟疾的新药。而越南(北越)经济贫困,无法在高科技领域和美国展开竞争,只好向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而且关系极好的中国求助。
年,毛泽东主席对越南的求助做出批示,周恩来总理随即下令,以“抗美援越”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研发抗疟疾新药。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为首,中国各大医药研究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中、西医两方面进行研制。西药是研发新的化学合成药,而中药研发的主攻方向则是基于中药材常山根提取常山碱,因为它属于喹唑酮型生物碱,被认为对疟疾有很好的疗效。虽然研发人员都很努力,可是两年过去,西药方面没什么新进展,中药方面提取出的常山碱也因为毒副作用太大而无法投入临床使用。与此同时,美、英、法、德等国家的大型制药企业投入巨额资金和最优秀的研发团队,筛选了数以十万计的化合物,同样未合成出有效的抗疟疾新药。
此时,美军在越南攻势猛烈,越南战场频频告急。年5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主持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周总理则再次对研制抗疟疾新药做出紧急批示,并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设立了“办公室”,要求调动全国力量,大打一场研发抗疟疾新药的战役。很快,云南、广西等七个省和自治区的有关部门组成无数支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原野,寻找采集中草药,前后对种中草药进行了试验,也没获得满意的答案。
显微镜下入侵红细胞的疟原虫“人海战术”不能奏效,研发工作只好回到寻觅科研精英的路子上来。这时候,有位参加抗疟疾药物研制的医生想到了屠呦呦,因为她同时了解西药和中药,便立刻向“办公室”推荐她。“办公室”的领导正在四处寻觅人才,听后如获至宝,即刻前往中医研究院。
当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在选人用人方面,一个人的出身、家庭关系和政治倾向,往往会成为远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人认为,屠呦呦有海外关系,因此在政治上可能不够可靠,不适合参加军工科研。但“办公室”的领导经过反复审查后,发现屠呦呦参加工作不久,就出色地完成了两项血吸虫防治课题,还被卫生部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便忽略了“海外关系”这个在当时相当严重的不利因素,毅然决定起用屠呦呦来承担研究工作。
成为“办公室”的研究人员后,年2月到4月,屠呦呦系统收集整理了历代中医药典籍记载,以及访问著名老中医得到的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材,并且调阅了大量民间秘方验方,在汇集了内服药和外用药余方的基础上,编写出以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这些药材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类别,对它们的深入整理,成为她接下来研究工作的依据。
这个单验方集油印成册,于年4月送往“办公室”,再转赠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供全国药学研究者共同发掘。
青年时代工作中的屠呦呦(右)随后,屠呦呦从自己编写的单验方集中挑出一些方药,分离提取其中的组分,用实验鼠一批批地做试验,但效果都不太好。当年的档案显示,从年1月到9月,研究尝试了胡椒等若干种药材,试图提取出对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后来,青蒿的乙醇提取物在感染了疟疾的小鼠实验中,获得了对疟原虫68%的抑制率。但在年7月到8月的重复筛选中,抑制率却极不稳定,分别是12%和40%,实验进入了困境。
注:本文内容经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和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授权,转载自《大美·中国女科学家》(全2册)(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