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曾“伸出手来”,请他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那年石溪分校的名额已满,杨先生为他争取了额外名额。他说:“杨先生一看到有什么科学前沿的事情,就想到中国该怎么做。杨先生一方面热爱祖国,一方面提携我们年轻人。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陈佳洱院士王大中:
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高度赞誉了杨振宁对清华的贡献:“清华物理系有今天的成就,杨教授功不可没。”
王大中院士陈吉宁: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指出:“在杨振宁推动下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仅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吉宁院士顾秉林: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院士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顾秉林院士丁肇中:
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丁肇中:“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丁肇中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曾这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丁肇中还说:杨振宁教授对物理学有非凡的清晰识见和透彻理解。他总是能对我的实验的价值和意义提供清晰的画面。虽然他不是实验物理学家,但他深刻地了解实验的极限和可能性。他知道什么是可能做的而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也能很好地察知各种实验结果的相对价值。
丁肇中教授JamesUlley:
论及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原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JamesUlley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当年到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而美国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说是首开其端。”
何真:
原广东海洋大学校长、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何真周培源:
中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院士说:“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周培源院士周光召、莫伟:
年10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收到时在美国访学的周光召院士的来信,周光召在信中谈及了华裔科学家莫伟对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看法:“莫伟找我谈了三次,谈了一些情况和意见……他说有些美籍华人随便向中国领导提意见,有些人不了解中国情况,有些人有私心,……莫讲据他看:只有李政道和杨振宁没有私心,热情希望把中国事情搞好。”
胡天帝:
年4月20日,胡天帝在清华大学会见杨振宁,得知他年近九旬还在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讲课,天帝连声称道,并请他注意保重身体。
张文裕:
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张文裕在年总结中国高能物理发展35年时说:“我国高能物理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同杨振宁、李政道等许多外籍华裔科学家的关怀和支持分不开的,他们的贡献起了重大的作用。”
张文裕院士龙以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龙以明说,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今天,杨先生仍十分关心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龙以明院士郑念:
中国科普研究所政策室主任郑念:对杨先生我一直都是仰视的,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看来,杨先生对中国教育、对中国科技发展、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贡献至伟的。尤其是在拨乱反正之初,杨先生在促进中国高层领导调整航向,走上科教兴国和重视知识价值的轨道,致力于促进中国教育改革,推动中国学者走向国际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杨先生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郑李大光:
军事理论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对杨振宁,我的评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自有其伟大之处,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能够理解这种伟大。
李大光教授施郁:
中国量子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也许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以及别人觉得中国人不如其他人的印象。
施郁教授王晋康:
“在我眼中的的杨振宁先生却是非常的平易近人,值得每一个人尊敬。”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说,“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重获中国国籍难道不应该是被所有人赞扬和支持的吗?意外的确是网上有不少人嘲讽甚至谩骂杨先生。我想说的是网上的这些声音再喧嚣,也丝毫无损于伟人的光辉,不必说它。让我感慨的倒是: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戾气满胸的人?难道真如某人所说,这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但愿他们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
王晋康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说:“我一直是在陈省身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杨振宁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做事情,从他们二位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杨先生虽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仍向他报告,得到了他的指点和支持。”
葛墨林表示,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每次到南开参加理论物理讲习班,他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多年以前,国际会议用餐补助中外有别,国人补助5元,外宾补助40元,吃饭时往往隔着一道屏风。杨先生坚持,在南开开会,无论中外,补助相同。
葛墨林还说:“杨振宁先生帮助理论物理研究室与国际很多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他是一位十分忠厚的长者,什么事都可以和他辩论。杨振宁利用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宣传中国和树立中国形象。鼓励留学生多回国。这个在国外听过杨先生讲演的都知道,杨先生几乎每次讲演必谈中国,谈邓先生。协助清华建立高研中心,并且留校任教授,指导研究,教授学生。”
“杨先生经常两头不落好。他不像有些人,拐个弯让你揣摩体会。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说,杨振宁做事不愿向人解释,“杨先生率性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我怎么做是我的事,至于你怎么想是你的事。”葛墨林说:“外界跟杨先生没有接触的人,总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猜测他。而杨先生依然故我”——“由于他的这种性格,也让一些有世俗眼光的人加深对他的误解。”
20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谈话,有些地方对“文革”某一方面的事物持赞成态度,而他事后也发现了当时的不足。预先看到文稿的葛墨林劝他删掉这些内容,不要引起误会。杨振宁却执意全部发表。他说,自己就是要全都拿出去,让人家可以了解杨振宁真正的心路历程。
关于和李政道的关系,葛墨林说,“无论存在怎样的分歧,他们在中国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都是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
葛墨林院士朱邦芬:
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
杨振宁帮助清华大学物理系改变了面貌。作为一个见证人,我可以负责地说,杨先生之所以回到清华完全是出于家国情怀,是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杨振宁回国后,在短时间内将冷原子、凝聚态、统计物理三个研究领域短时间内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亲手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物理学和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做出了非常好的研究工作。他担任清华物理系的国际评估委员会成员和顾问,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年9月19日,薛其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我以为这与杨先生在清华物理系首次国际评估时强调要发展实验凝聚态物理,以及他所创建的高等研究院为薛其坤和张首晟两人提供了合作平台分不开。杨先生是“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首任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他的辛勤工作和慧眼,使得这两个奖项声誉卓著,评出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成果。例如,早在年,求是基金会就授予屠呦呦等10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人员“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而当时没有任何机构授予屠呦呦等人奖项。他还就一些重大的科学工程以及科技政策,发表了真知灼见。最近杨先生关于反对中国现在开始建造超级大对撞机的见解,旗帜鲜明,不管对此持有什么立场,毫无疑问,都可以看到杨先生热爱中国、心系人民的赤子之心。以他的学术成就和声誉,以他的博学和见识,杨振宁先生在科学界所起的引领作用非常显著。
杨先生回到清华后,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篇SCI研究论文,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前10年,他已是耄耋之年,但全部研究工作都还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以后。
杨先生为清华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好几位已蜚声国际。为了推动教师上课,他还曾为清华物理系、数学系的多位新生讲了一学期的大学物理课。杨先生写了很多科学史方面的研究论文,特别是对一些他亲身接触过的物理学大师和数学大师的研究及评述,独具匠心、极其精彩并珍贵。杨先生回清华后一共发表了近30篇SCI论文,作者单位都署有清华大学,此外还出版了几本专著。杨先生还做了许多其他事,包括就文化、教育、艺术等问题作了很多精彩的公共演讲,他还就学术诚信问题发出了声音。
朱邦芬院士又在一篇文章里评价说,“受‘杨翁恋’和各种媒体的影响,外界对他的误解比较多”,“杨先生早年身处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对‘救亡图存’有很多刻骨铭心的体会。他经历了旧中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时代,对中国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年,在庆贺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的会议上,朱邦芬称赞杨振宁先生是一个率真的人,有着对中国的热爱以及他挥之不去的中美之间的情谊;在科学方面是“保守的革命者”,珍惜人文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传统,但不守旧,善于继承基础上创新。他讲述了杨振宁先生回到了清华大学,对物理对中国对世界所作的重大贡献。他说,杨振宁先生是科学上的领导者、物理学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学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诚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
朱邦芬院士李昕: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杨先生被一些网民批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言论总是为中国辩护,为当前的社会现实辩护,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辩护。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杨先生的爱国,是爱到骨子里的,而且是一贯的,永远不变的。我在与杨先生的接触中,无论谈论什么话题,他都从不回避,愿意正面“接招”,而且敢于直言。这可能和他作为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关,他不喜欢绕圈子。当然谈论中国的社会现实,不免会涉及阴暗的方面,杨先生并不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他对未来总是抱有信心,话语间自觉不自觉地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辩护。杨先生习惯性地为中国的进步而辩护,已经成为他性格的一个部分。这与他从小接受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有关,也与他作为华人在美国长期受到歧视的境遇有关。或许,他也有局限性、片面性;或许,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某个观点不免带有几分“天真”;或许,他的判断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响,但是,你不应该怀疑他的真诚。
聂华桐: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中科院外籍院士聂华桐:
杨先生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来和他相处,我深深感到他对中国的关心,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培养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扶助。不仅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就是在华侨社会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于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处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来看一看。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杨先生还花了不少时间,尽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国有一些华裔认为美国的华人不够团结,于是组织了一个全美华人协会。杨先生做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对他个人做学问来说这是一个牺牲。这个协会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华人协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极力主张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杨先生为主席的全美华人协会还尽力去促进美国华人的团结。他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设法来把华侨社会团结起来,一方面能为华侨自己争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为中美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杨先生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扎实实的,讲求实际效果,实实在在,这是他的一个性格。但通常一个非常实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像力;同样地,一个想像力非常丰富的人又不容易很实在,往往容易变得想入非非,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可是杨先生一方面很实在,另一方面又有十分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杨先生另外一个很突出的品质,就是诚实。一般来讲,诚实往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那种诚实,在这个意义上讲杨先生当然是诚实的。他对人坦诚,不会虚假的一套。可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诚实。
聂华桐院士杨建邺: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杨建邺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杨振宁的言论、行为存有各种议论,我想解读这一切的钥匙是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风格。他的好友兼同事弗里曼·戴森评价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其实,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对待社会、文化上,杨先生都是这样。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了解杨先生许多有关科学或者无关科学讲话的真意,而不至于随意褒贬杨先生的讲话。”
杨建邺教授江才健:
台湾作家江才健:杨振宁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江才健在《杨振宁中国情怀的代价》中说:
杨振宁并不是3年底才回到中国,其实他早在冷战炽烈的年,就率先回到中国。
在美国多年,杨振宁虽在学术界,但是他研究的物理学之中的核物理,与原子弹武器有密切关系,所以在二十六年当中,他特别有意的避免这方面研究,也绝不去美国制造核武器的洛斯阿拉摩斯实验室,连IBM公司的顾问都辞掉,以免影响去中国的可能。
最近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也有究竟他动机的怪论,一些传闻说他回国是为了享受部长级待遇,也有说他一年得了多少收入。其实如果要追究利益,杨振宁为北京清华大学设立的一个基金,已捐到一千两百万美元,其中包括杨振宁将美国房子卖掉捐出的一百二十万美金,这都是有帐可查的。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物理学界有建造大加速器迎头赶上欧美之议,杨振宁虽不是做实验物理,但是他的理论工作中部分确是与加速器实验相关,杨振宁没有因为那也算是他的科学领域,而自然的倡议支持,反倒几乎是独自一人的公开反对此议,不但让他的一些物理同侪不快,甚至也没有附和后来拍板定案的邓先生的看法。杨振宁不愿支持大陆造大加速器的道理,除了认为此一研究在物理科学的完满理论追求上,并非关键因素,更主要是中国当时改革起步,百废待举,盖大加速器非当务之急,当时他与许多物理学家辩论此事的纪录,还有一个「杨振宁舌战群儒」的名称。后来北京盖了高能加速器,但是杨振宁的意见对于其规模与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年代,杨振宁开始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立一个高等研究院,还亲自出面向外募款,那时因为太太杜致礼重病,一直到3年太太去世后才搬回北京清华长住。杨振宁除了四十年前的反对造大加速器,几十年来杨振宁一贯的反对中国搞大学术计划,甚至也不鼓励追求诺贝尔奖,认为民生经济更加重要,去年他为了响应丘成桐的文章,首次公开发表他近年一贯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加速器的看法,除了科学价值上的评断,也因为他深知中国整体来说,还有大量低收入的贫困人口,而且在美国多年的观察,他也深知美国那一套制度与体系的问题,他这些看法由他的文章或言谈宣之于众,常引起许多在学术圈自视高人一等知识中人的不满。
现在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社会上明显有一股对杨振宁的不满氛围,主要原因是他4年与差距54岁翁帆的结婚。面对社会对于他们婚姻与关系的挑战,杨振宁与翁帆一向是言行坦然,但是因于某种奇怪的社会意识,譬如对于权势的既恶又好的矛盾心态,对于真诚人性的算计怀疑,加上网络时代许多莫虚有的虚构传言,一再的妖魔化杨振宁的社会印象。
江才健论及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江才健在文章中说:
朗道在年去世,他除了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还留下一个所谓的「朗道尺度」(LandauScale),是衡量科学家的标准。根据这个「朗道尺度」,譬如牛顿、马克斯威和爱因斯坦是第零级的跨世纪伟大物理学家,第一级的世纪大物理学家就是如费米和杨振宁等的物理学家,再下来的第二级则是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位列如此大科学家的道理,主要是因为他「杨-密尔斯规范理论」的成就,年杨振宁因「杨-密尔斯规范理论」获得美国地位崇隆的鲍尔奖,给奖颂辞即说「杨-密尔斯规范理论的重要,可以与马克斯威以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而杨振宁在国际物理学界受到普遍推崇的道理,也来自他半个世纪物理工作所展现的深邃且精简的美妙风格。
编辑: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