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来源:新京报老同事眼中的屠呦呦:她没有那么神秘,看电视她才知道自己拿了诺奖 当时为了能抓紧上临床使用,屠呦呦主动提出来拿自己做实验,上级领导同意了她的申请,她们首批三个人做了实验,后来又有几个人重复了实验,都没有问题。随着“共和国勋章”人选公布,屠呦呦的名字再度回到公众视野。距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四年,深居简出的屠呦呦依旧和媒体保持着距离——人们几乎看不到她公开亮相。隐匿在闹市中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也一如往常的低调。如果不加提醒,很难看出这里曾经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中药研究所二楼青蒿素研究中心门口的公告栏,这上面记录了屠呦呦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始末。从传统古籍中得到研究灵感、不惧危险以身试药,因诺奖一夜成名后,屠呦呦的这些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忆起往昔,与屠呦呦共事几十年的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廷良已经无法捕捉很多细节,但他对屠呦呦的印象始终如一:认真、踏实、低调、坚持。他想,这也是科学家们的共同特质。▲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廷良。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谈过去传统古籍中得到关键启示新京报:当时屠呦呦团队做青蒿素的研究有什么契机?姜廷良: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中,对战双方因为疟疾减员严重,越南向中国紧急求助,为此中国启动了“计划”,研制抗虐特效药,很多科学家参与其中,是一次全国大协作。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任务后,很快成立了课题组,屠呦呦担任课题组组长。新京报: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姜廷良:当时用水煮、高温的提取方法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稳定,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后来屠呦呦想起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由此想到,为什么书中写着要用冷水泡,会不会是常用的煎熬和高温提取方法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就改为用乙醚低温提取,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新京报:有媒体报道说,屠呦呦曾经以身试药,是这样吗?姜廷良:药物必须安全、有效、可控、稳定,课题组发现青蒿素对疟原虫有效,那么它的安全性如何?当时为了能抓紧上临床使用,屠呦呦主动提出来拿自己做实验,上级领导同意了她的申请,她们首批三个人做了实验,后来又有几个人重复了实验,都没有问题。实验前,青蒿素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是未知的,她们是承担了一定风险的。发现青蒿素以后,要提取大量的足够临床使用的青蒿素,当时条件不具备,没有那么大的容器去浸泡,就用老百姓腌咸菜的酱缸,用乙醚浸泡,但是乙醚会挥发,她长期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得了肝炎。▲屠呦呦青蒿素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做实验。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谈诺奖看电视她才知道自己拿了诺奖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她得诺奖的消息?姜廷良:她自己打电话告诉我的。因为我跟她同事很多年比较熟悉,她给我打电话说,哎呦,受不了啦,好多记者找来家里,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不就是个药吗?后来我也是听别人说,诺奖打电话通知她那天,她刚好出去了不在家,没有接到电话,第二天下午她看电视才知道自己得奖了,媒体知道消息后都跑去她家了。新京报:听说她一开始没打算去领奖?姜廷良:她对荣誉并不是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