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问茶对话重读茶经,回到人本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出,茶道兴。然而,身处当下社会,又该如何体会《茶经》?《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诗画问茶”系列,本期专访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茶学专家王建荣。“茶有‘茶道至简’之说,茶道是没法表演的,能够表演的是茶艺。茶道只是一种领悟,《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历代文人雅士赋予茶这么多内涵,其实最后还是回到‘人’本身。”元赵原《陆羽烹茶图》《茶经》篇幅并不长,全书分三卷十节,仅七千余字,却字字珠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陆羽以茶的缘起、形貌开篇,最本真地将茶全面展示。从茶树的起源、现状到生产技术;从制茶器具的规范到煮茶技艺标准;从品饮方式到环境美学的塑造,陆羽将茶的自然科学之道与其承载的人文精神融于《茶经》中,堪称茶学的百科全书。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茶之初”考究著作,自它起,才有了真正的“茶的律则”,茶也从“喝”上升到“品”的境界,茶和茶文化于古今中外都大行其道。想要了解陆羽其人,或可从一首《六羡歌》开始: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歌》为陆羽所作,由陆羽弟子传诵,收录于《全唐诗》。全诗妙在无一“茶”字,却让陆羽洒脱的茶人形象和生平经历呼之欲出。《茶经》,宋刻百川学海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陆羽(约年--年)身世坎坷,三岁时被丢弃于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前,寺内的智机禅师将其收养。茶与佛教关系紧密,因茶可提神醒脑利于参禅,自魏晋开始,寺院就流行栽种茶树,自制自饮,饮茶之风也由寺院而起。小陆羽幼年起,便常侍奉师父饮茶,对茶的了解不可谓不深。虽长于佛门,但陆羽却更推崇儒学。少年陆羽不愿皈依佛门,离开寺院后,投奔于戏班剧团。陆羽在戏班时期,得以结交当地官员、文士,与之品茶问道,畅谈诗文,并师从隐居在竟陵的儒家学者邹夫子。“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离开竟陵,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鉴水品茶经验。文徵明《真赏斋图》,描绘了文人雅士于山林间品茶的场景与文人隐士的交往,对陆羽的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浙江游历期间,陆羽还结识了诗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谢,为谢灵运的十世孙,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皎然不仅在佛学上有着极高造诣,文学修养亦高,且十分嗜茶,和陆羽相交甚好。皎然毕生创作的多首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咏茶。唐朝上元初年(年),在皎然的帮助下,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写《茶经》初稿。公元年,《茶经》开始刊行。陆羽一生不慕权贵,不重财富。唐代宗爱惜陆羽的才华,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太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均婉辞圣命。虽然《茶经》成书距今已多年,当下的饮茶方式及茶叶制作工艺较之唐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陆羽对茶叶的历史、产地、功效、品饮艺术美学都有精确的把握,这些阐述至今还没有失去其参考价值。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茶人、爱茶人在品读《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认为,即使陆羽的时代已经相距甚远,但其建立的茶道规范和倡导的茶人精神,始终在影响着后来者。王建荣著《陆羽茶经:经典本》王建荣向澎湃新闻介绍:“陆羽不仅提倡‘精行俭德’,在《茶经》‘四之器’中,他还描述了一件生火用具‘风炉’,风炉的三足分别表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是熟练运用八卦才能煮好茶;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提倡五行平衡让百姓身体健康;另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则是期望社会安定。不管是茶本身,还是茶的社会价值,陆羽都赋予了很高的社会责任感。”风炉煮茶示意图,图片来源《陆羽茶经:经典本》“此外,今人依旧可以从《茶经》中获得新的启发,是这部唐代经典,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原因。”茶学科班出身的王建荣,在博物馆工作数十载,年度获得“陆羽奖”,有着深厚的茶学功底,著有《陆羽茶经:经典本》《大观茶论寻茶问道》等多部茶叶、茶学相关书籍。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对话|王建荣:“茶道至简”是茶人所追求的境界澎湃新闻:陆羽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从他给自己的茶学著作取名“经”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学问有着很大的抱负,而后人也尊称陆羽为“茶圣”,您如何评价《茶经》?《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王建荣:我认为《茶经》怎么定位都不过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也是集大成者的一本书。《茶经》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陆羽整理了唐以前到中唐时间段的所有关于茶的总结,他进行了规范化、系统化的梳理,建立了茶道体系,这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奠定了茶学总纲性的发展之路。第二是对后世的影响,正是因为他创建了完整体系的茶道,深深地影响了中唐以后,甚至到当下,人们对于茶的理解。他既是一个集大成者,也是一个开拓者。《茶经》面世后,历朝历代出现了60多个不同的版本,这就是体系建立之后,大家才愿意去推广和传承。而且《茶经》在世界范围传播很广,世界各地都有不同语种的版本。澎湃新闻:从专业内容上来说,《茶经》最触动你的是什么?王建荣:是它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茶经》三卷十节逻辑性、系统性很强,非常有条理地囊括了茶的方方面面。第二点陆羽对茶有很深入的感悟,比如书中的“二之具”中陆羽罗列了采摘、造茶的十九件工具;“三之造”讲述了制作茶饼的七道工序以及对茶叶八个等级的描述;“四之器”中详细描述了饮茶、煮茶、品茶的二十四件器物。这些详实的内容,能让读者感受到陆羽对茶是有着深入刻骨的了解。第三,《茶经》又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比如说“九之略”中,讲到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可以选择什么方式喝茶。虽然饮茶需要讲究,但可以根据情境调整,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舍去一些“讲究”。陆羽倡导的饮茶生活不是僵化的,是可以随机调整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宫廷茶具澎湃新闻:在“九之略”中,陆羽讲到于野寺山园里如何采摘,在松间石上如何选择器具,若瞰泉临涧则可舍弃一些工具。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又很有雅意。王建荣:是这样,陆羽还说,如果你是在城邑中的王公贵族之家,那二十四中器皿中缺少一件,则茶废矣。所以从中我们既能看到那些林间溪边,新泉活火的高雅之士的饮茶风尚,也能看到陆羽对饮茶的规范化。而且在“十之图”里,陆羽又主张将《茶经》以绢素书写并悬挂陈列。茶,就不再是一杯一席一桌的事情,而是你的整个房间、你的心,都要时时浸润茶中。目击而道存,陆羽提倡通过这些方式将茶道推广。所以我觉得《茶经》至今依然是经典。澎湃新闻:陆羽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和性格?王建荣:陆羽有本自传《陆文学自传》,写道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仲宣、孟阳是历史上的丑男,陆羽的外貌显然不佳且口吃。但陆羽却幽默机智,为人才辩,所以在剧团的时候,也获得了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并和当时被贬到竟陵的礼部郎中崔国辅相交甚好,志同道合。自传中还写道“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可见其个性爽直,重信守诺。澎湃新闻:他写《茶经》时,当时社会对茶是什么态度和状态?王建荣:唐代的饮茶习俗已经非常普遍了,陆羽正是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太好或者说不规范的饮茶方式,所以想通过建立、形成一个规范、健康的方式,整体提升人们对茶事的认识。这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是用一种很理工科的方式去写《茶经》,二十四器、十九件采茶工具都有精确的尺寸,包括茶叶的生长条件、茶叶品级的鉴定,甚至茶文化溯源、历史传说等等,他都做了详尽的说明。清金廷标《品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澎湃新闻:《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又如何理解茶德?王建荣:茶德总体来说是茶的精神和品德。陆羽他对茶德的理解,就是“精行俭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事情需要精行,也就是要精益求精;第二就是做人要有节俭的美德。陆羽会提出这个思想,和他的经历有关。陆羽于公元年出生,一直到公元年逝世,他经历了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样一个过程。安史之乱是唐代从盛转衰的节点,也是因为安史之乱,陆羽才来到了江南。他看到了朝廷由俭入奢之后带来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所以他希望用茶德唤起人们的认知,通过茶道的大兴能够让社会安宁。澎湃新闻:您的《陆羽茶经:经典本》也受到很多茶人的喜爱,是什么机缘让您写作这本书?王建荣:我本科专业是茶学,研究生学的是博物馆专业,这两个专业在九十年代都曾入选十大冷门专业。我在担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时,要求馆内的讲解员都会背诵《茶经》的“一之源”和“六之饮”。背诵的前提是理解,我当时找了二十多个版本解读《茶经》的书,众说纷纭,所以想从茶和文史两个角度去梳理出一个我认同的解读。《茶经》有六十多个版本,我选择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南宋百川学海本,进行研究、校勘和句读。百川学海本我也修改了70多个地方,进行了一些古今流变的解读。另外,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也请美院的老师把《茶经》涉及的器具和场景,描绘出来。当时我以为这样专业的书籍受众会比较小,但是令人意外,这本解读一直在加印,如今已经是第十九次印刷了。王建荣(后排左二)与同事、学生在茶山考察澎湃新闻:能和我们介绍下您对《茶经》的一些不同解读吗?王建荣:比如陆羽说“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从字面意思看,陆羽讲流速很快的水不能喝,喝了容易得颈部有关的疾病,很多版本也是这么解读的。我请教了中医药的教授,中医中的“颈”也通“径”,意思是快速的传染性,也就是说很急的水流,会把病毒和细菌裹挟而来,容易使人患急性传染病。陆羽在采茶的章节,还提到“凌露采焉”,并不是趁着露水采茶,而是说凌晨有露水这样的春季是大晴天的概率很高,你早上起来看到凌晨有露水,那么今天是大晴天,是大晴天采茶的意思。现在依然是这样,晴天采的茶做出来的品质是更好的。再比如,陆羽提到《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很多人解读成牵了三头青牛,但其实“三青”是道教中的一种颜色,并不是三头青色的牛,而是牵一头三青色的牛。澎湃新闻:现在的喝茶方式和茶品类都已经和唐宋完全不一样了,当下去读《茶经》的意义在哪里?王建荣:现在依然有很多爱茶人会反复诵读《茶经》,我也经常组织大家学习。如果能真正理解《茶经》,就能明白哪些东西是千年不变的,哪些东西是变化了的,以及为什么发生变化,这样就能古为今用。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她也是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了启发,《肘后备急方》中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需要在冷却的情况下提取青蒿素,高温对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变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我觉得现在我们追求茶的非遗手艺也好,工艺改良也好,在茶的方方面面,《茶经》很多内容是值得现在继续去追寻的,也许陆羽的只言片语就能为茶的传承创新,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和作用。宋徽宗(款)《文会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澎湃新闻:古人的茶会、雅集,是什么样的?王建荣:根据唐代的一些诗词,茶会基本上是一些文人的相聚,吟诗唱和,以茶相伴。一些唐宋雅集绘画有这类描绘,比如《西园雅集图》、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等等。可以在亭台楼阁中,也可以在山林溪泉边,有茶、有酒、有诗、有书、有画、有文人之间的这种交流。澎湃新闻:茶除了作为饮品,历代文人雅士也赋予了茶很多审美内涵,我们如何理解茶之美?王建荣: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茶之美,一是物质层面的,二是精神层面的。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精神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古人讲“技近乎艺,艺近乎道”,从茶技到茶艺,再到茶道,爱茶人首先可以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从品饮角度来讲,懂得如何选好水,如何适配合适的器具,如何冲泡茶汤,都是学问。然后可以进行一些艺术方面的修行,除了茶艺之外,还有很多和茶有关的音乐、书法、绘画艺术;最后就是去感悟茶道,不同的领悟能力会得出不同的感受,那是哲学层面的。《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先生”澎湃新闻:随着茶文化的再度兴盛,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唐宋茶艺表演的复原,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表演?王建荣:复原唐宋茶艺表演其实是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一个就是器具要到位。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一套唐僖宗时代的皇家宫廷茶具,有茶笼、风炉、茶罗、茶碾、茶盒等,这套茶具为银质鎏金;还有就是陆羽提出的二十四器,是非常明确的一组能够展现唐代文人茶的工具。宋代则有审安老人写的《茶具图赞》,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图谱形式写茶事的专著。他用白描画法画了宋代斗茶所用的十二件茶具,这十二件茶具也被称为“十二先生”,以汤平和黑釉盏茶显为主,是宋代茶艺器具的代表。但略有遗憾的是,“十二先生”只有图,没有尺寸,所以现在仿制会比例失调。更难的是茶品,就是完全按照唐宋的加工工艺做茶,虽然有很清晰的史料记载,但是真正能够按照唐宋制茶工艺做出来的茶非常少。还有就是流程问题,因为茶品不对,演示时势必也会出现偏差。再考虑到配套的音乐、服饰,目前为止还没有让我觉得特别满意的唐宋茶艺复原。但是从文化弘扬推广角度,我觉得可以有一些演绎的成分在里面,能够激发大家去探寻唐宋茶文化、喜欢上茶,都是值得鼓励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宫廷茶具澎湃新闻:茶艺很复杂,又有“茶道至简”的说法,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如何理解茶艺和茶道?王建荣:我们任何外化的纷繁复杂的茶艺形式对于饮茶的渲染,不外乎是让茶给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健康和愉悦。我们学茶到底学的是什么?其实学了一些基本的技能,然后学了一些方法,最后是让茶打开你的五感,和人能够融汇,就是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现在很多人推出“茶道表演”,我是不赞同的,茶道是没法表演的,能够表演的是茶艺。茶道只是一种领悟,千利休说的没有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很简练的烧水点茶,感受茶带来的精神愉悦。“茶道至简”是我们茶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经常说,人生有两杯茶,一杯健康茶,一杯快乐茶。茶是大俗的,也是大雅的。唐代诗人卢仝写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而文人雅士赋予茶这么多内涵,最后还是回到“人”本身,让我们喝到健康的茶,快乐的茶。元钱选《卢仝烹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澎湃新闻:现在有不少人提倡根据二十四节气来饮茶,您是如何理解喝茶与时机、节气的关系?王建荣:我认为按照四季来饮茶可能更合适,四季轮回,人与自然相应和,在不同季节去品饮一些当下更适合身体状况的茶。按照二十四节气则过于极致,大家也很难做到如此讲究和把握。如何选择茶这个话题,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选择自然不一样;第二是了解茶性;第三才是情境,这个情境里面包括春夏秋冬,包括男女老少,包括饭前饭后,以及健康或是抱恙。所以如何择茶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都不怎么了解,你可以把一种茶喝上一个礼拜,觉得很舒服就是适合你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