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传救危病要诀谈诊太溪脉的意义

家父行医30多年,擅长中医内科,以治危病名传乡里数县,现将其救危病要诀内容详述如下。

救危病要诀

临证逢危急,仔细察太溪。

太溪微有动,救治多得愈。

此处若无脉,活命只万一。

太溪属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的部位之一,位于足内踝骨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处,为足少阴肾经之脉,即下部地,以候肾气,肾气之存绝,诊此处便可得知。家父临证每逢危重患者,总是首查太溪脉的动静,即使寸口无脉,只要太溪脉微微跳动,犹如树之有根,仍可救治,救治及时得法,可立见转机。

典型病例

例1安某,女,49岁。-03-14初诊。患风湿性心脏病多年。-02因逢暴雪,气温骤降,突发旧病,急剧加重,经当地西医多方治疗病情仍不断恶化,病情危重。证见:大汗不止,手足冰冷,心悸气短,面唇紫绀,胸口憋闷,张口抬肩,强迫坐位,喘不足息,两臂需人抬扛,稍低垂则有憋死的危险,舌伸口外,两目圆瞪,白睛上翻,头汗如洗,寸口脉浮乱而散。请中西医多人会诊,皆辞为不治,嘱备殓服散去。病家约家父前往诊治,按其太溪脉仍微微跳动,知其肾气未绝,尚有一线生机,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加味予之,药进1剂即汗出见少,手足返温,6h内又进2剂,诸症皆除,患者由危转安,后经调理痊愈。

例2许某,女,82岁。-02偶发高热40℃,医者按感冒处理,药后汗出,但病情反而加重,继以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患者已气息奄奄。众人守视10余日,患者微息不断,不知死活。其家邀诊。家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恍惚,肢体枯瘦,舌体痿软短缩,几至喉部,舌质淡白无血色,光而无苔,干燥乏津,语音微弱,呼吸息微,肌肤烫手,脉浮大而数,按之若无。体温39℃,按太溪脉仍在微微跳动知其肾气尚存,不能判死。应辨证治之,脉证合参,乃气血津液骤损,阴衰血虚之证。治宜养血益气,救阴复津。拟八珍汤改川芎为黄芪,加阿胶、沙参、玄参、石斛、青蒿予之。药进1剂舌即伸出,精神佳,食欲正常,体温降至37℃,再予2剂,患者转危为安。

小结

太溪脉诊虽属古代诊法,但对今天的危重患者也有生死相关的诊断意义。《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可以看出,外应太溪与内在肾气之间存在着内外相袭的因果关系。临床实践证明,病危诊太溪,确实有生死相关的诊断意义,是中医决断生死救治危病的一大优势。我们理应研究继承,融汇中西创新发展,以救危病者,使之免踏冥途。

本文内容摘自《河北中医》年第2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