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蒸馒头、烤面包,酵母还能做什么?年轻科学家周雍进的研究绝对突破你的想象。
新鲜酵母和干酵母图源:视觉中国周雍进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带领的团队利用合成生物技术,以酵母为载体,使可用作很多药物分子前体的酚酸类产物的合成效率大大提升。另外,他还通过酵母以甲醇为原料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解决了因甲醇代谢复杂、中间体甲醛毒性大、合成效率低下等问题。小小的酵母竟打破了物质之间的“次元壁”,发挥了“变废为宝”的大用处。
01
从食品“酿造”到生物“智造”
年,周雍进考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一次偶然的机会,即将本科毕业的周雍进,看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基斯林团队,利用酵母生物合成抗疟药物青蒿素前体物质青蒿酸的报道,这个发现让他对合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科研方向从食品“酿造”逐渐转向生物“智造”。
硕士阶段,周雍进选择了天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主要从事链霉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不断钻研中,他对生物化工专业的兴趣日渐浓厚,于是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周雍进同时开展3个课题的研究,但前期工作进展缓慢。看到同学们陆续有论文发表,他并不急躁,一心解决科学问题。面对科研中遭遇的瓶颈问题,他写邮件与国际同行前辈联系,并在与他们的研讨中获得灵感,及时转换思路。后来,他顺利完成博士课题,多篇成果在知名期刊上发表。
02
不断突破自我,选择以科研为职业
“多听取建议,多交流思想,但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多年后,周雍进经常这样提醒自己的学生,“经验不会永远是对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寻找解决方案。”
周雍进始终践行“不断突破自我”的人生信条,他在博士毕业后放弃留所工作的机会,选择远赴瑞典,到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拓宽个人在专业方向上的国际视野。在此期间,他选择了更加深入且更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经过3年的努力,他和团队在脂肪酸衍生物生物制造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并成为该领域国际领先团队之一,相关成果在《细胞》《自然·通讯》等国际高水平期刊陆续发表,这让周雍进更加坚定了以科研为职业的决心。
03
从个人兴趣到解国之所需
博士后出站时,恰逢国内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周雍进毅然选择回国。年,周雍进作为青年人才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方向上,他一方面利用酵母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另一方面,他注重与化物所优势学科互补,重点开展了甲醇生物转化研究。
年,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碳资源生物转化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周雍进团队紧跟国家需求,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迅速调整研究方法与策略,参与到多项国家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研究中。解国之所需,这是专业做到极致后的使命。
“讲话快、走路快、做事快”是同事对周雍进的评价。党课、项目研讨、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修改论文、审稿,周雍进每天忙着处理各项工作。经过5年的发展,周雍进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壮大至30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7人。团队在合成生物学工具开发、天然产物合成、甲醇生物转化方面取得了喜人进展,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后,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虽然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十分紧凑,但身为运动达人的周雍进,仍然会每天挤出时间进行锻炼。他说:“诗与远方都要有。”
来源:科普时报作者:朱玺图源:受访者提供
编辑:吴琼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