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观察还有多少青蒿素等待被发现直

从否定到力挺青蒿素改变西方对中医态度?

近几天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再次刷屏朋友圈,她的团队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取得最新进展。他们不仅提出了目前青蒿素“耐药”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发现,他们研制的双氢青蒿素,对世界级的疑难病——治疗红斑狼疮,效果独特。根据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如果试验顺利,新药最快可能在年前后获批上市。

而让中医界振奋的,还有另一个突破:屠呦呦团队成员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将首次纳入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据撰稿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廖福龙介绍,题为《传统医药的典范——中医药》的章节已完成定稿。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成果。

屠呦呦:青蒿素的成功说明中西医应有机结合

屠呦呦对此感到欣慰,她表示:“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屠呦呦还指出,青蒿素的成功,说明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力挺中医:既重要又具深度

作为全球范围内医生的必备经典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再版。主编考克斯教授,对传统中医药论著即将纳入该教科书感到高兴。他说:“中医药章节既重要又具深度。这一切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作为西方医疗学术界的代表,《牛津医学教科书》的主编,对于中国传统医药的力挺,传递了哪些信息?一直以来,国际上的主流医学,对中医药的认识比较肤浅。青蒿素是否正在改变西方医学界对待中医的态度?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国传统医学无关?

时间回到四年前,屠呦呦获得了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也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自然科学奖。当屠呦呦登上领奖台,从瑞典国王手里过诺奖奖章和证书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屠呦呦为世界贡献的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当时诺贝尔博物馆还专门制作了一套,以青蒿植物为原型的茶杯和茶壶,向屠呦呦和她发现的青蒿素致敬。

年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不过,尽管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演讲的主题就是“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她本人也一再表示:青蒿素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但在颁奖典礼后的发布会上,当一位印度记者问道:这次医学奖的结果,算是对传统医学的一种承认吗?

诺奖委员会的成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至少有3位评委明确表示,“我们不是把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把奖颁给了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言下之意,青蒿素是一种现代西药,与中国传统医学无关。有一位名叫汉斯的诺奖委员会成员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我不认为我们会直接使用那些草药。”

年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青蒿素经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就是西药?

的确,青蒿素成为真正有用的药物,是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之后,包括“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一整套模式,也是所有现代正规药物出厂上架前,必经的流程。经过这个流程后所得的青蒿素,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确。从此确立了它在抗疟疾药物中的王牌地位。而这个过程,与传统的五行相生等中医理论,和君臣佐使等中药理论,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现代化学人们难以了解药物有效成分

尽管中国古代就记载了用青蒿等草药的水治疗疟疾,但是并非所有的青蒿都管用。真正的青蒿里面并不含青蒿素,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使用的,是和它类似的植物黄花蒿。也就是说,究竟是哪一种草药管用,什么成分管用,过去没有人说得清。毕竟在过去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现代化学手段的帮助,人们对药物有效成分的认知,一定是很粗糙的。

吗啡和奎宁都是化学帮的忙

只有到了化学诞生之后,药物学家们才开始从天然的植物或者矿物中,提炼纯粹的药物,并找到治病的有效成分,制造出副作用小的药品。西方现代制药业才由此开始。世界上最早通过提炼药物有效成分获得的药品,是吗啡和奎宁。它们都是19世纪初,化学家们从单一植物中直接提取出来。

中医药让屠呦呦“抢先”发现青蒿素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真的与中国传统医学无关吗?有一个数字可以参照。当时,屠呦呦经过系统收集历代医典,寻访民间中医的实际经验,汇总了多种草药,其中就包括了青蒿和黄花蒿。但同时期,美国药学家的筛选样本库里,有20多万种植物。这个数量的巨大差异,直接决定了屠呦呦团队抢在美国前面,创制出了青蒿素。中医药的贡献之一就体现在,大大缩小了寻找的范围。事实上,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文献积累,都是有相当高价值的。

中医古籍启发屠呦呦:低温提取青蒿素

屠呦呦也多次表示,自己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她看到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书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制药方法后,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因为古人是用水浸泡青蒿之后,再把它拧碎、切碎或剁碎,取青蒿的汁液来服用,才能治疗疟疾,而高温很可能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屠呦呦才转而想到,要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她也因此感悟“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的发现将推动中国原创医学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表示,青蒿素的发现历程说明,传统医学的经验与现代科学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推动产生原创性的医学成果。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并不少见。同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与屠呦呦同样获得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的张亭栋身上。

砒霜竟能治愈99%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院的中医科主任张亭栋听说,有一位民间中医自己开发了一个偏方,治好了一些食道癌、子宫癌和白血病的患者。一了解,这个方子里全都是毒药。包括《水浒传》里毒死了武大郎的砒霜、含有水银成分的氯化亚汞,还有癞蛤蟆的分泌物。

张亭医院,开发出了癌灵一号注射液,但治疗效果并不稳定,而且副作用还挺大。张亭栋没有停止探索,他们反复尝试了砒霜、轻粉、蟾酥这三种毒药的用药比例,积累各种研究数据,结果发现这三种东西里,只有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是真正有效的,而且对一种特殊的癌症患者效果最好。这种癌症叫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他们在55个这类病患者身上尝试了砒霜治疗,70%的患者出现了缓解,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患者体内,彻底找不到癌细胞的踪迹了。

到了年,国际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确认了砒霜的治疗效果。现在,砒霜结合另一种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的标准疗法,有99%的患者能够被成功治愈。

青蒿素之前还有麻黄素常山碱

这样的例子还不限于砒霜和青蒿素。上个世纪年中药药理研究的创始人陈克恢先生,就从中药麻黄里找到麻黄素,成为多种药品的重要成分;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先驱张昌绍先生,从中药常山里找到常山碱,都是这样的好例子。

不论是屠呦呦,还是张亭栋,他们实际上都是一步步通过细致研究和数据分析,从配方和适用范围都比较粗糙的中医偏方里,找到了能够精确杀伤某一种特定病毒细胞的特定药物。

传统中医的能量还在沉睡中?

另一方面,青蒿素、砒霜,都还只是一种有效单体,中医药还有大量的复方,也就是用多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制的药方。从东汉《伤寒论》的一百二十个经方起步,中医药复方到今天,已经数以万计。这些药方已经在实践中获得疗效的验证。你在药店里看到的各种中成药,各种口服液,也都是按照经方来研制的。仅仅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成药,就有种。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那么,这些传统经方中能否提炼出更多有价值的治病良方?屠呦呦在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时,也专门致信媒体,谈到这个问题。她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只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一种模式,继承与发扬中医药有多种模式和途径,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努力探索,创新前进。”

传统中医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

屠呦呦认为,传统中医药肯定还藏着大量确确实实能够治疗疾病的办法。她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先辈们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动物甚至矿产等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秘密;中医药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智慧。”

还有多少青蒿素等待被发现?

有中医学者认为,人类还面临许多棘手的医学难题,如心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都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中医药的复方很有可能在防治方面有效突破。但在中国,中医药基础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目前仅仅通过西医的化学成分检测等方式来鉴定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在相关的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中医药或许能取得更大突破。中国传统中医里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

究竟还有多少青蒿素等待被发现?中国传统经方和治疗方法中,是否隐藏着更多有价值的治病良方?这些问题,或许正在让更多的人来重新看待中医,重新理解中医,也让中医研究者找到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方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