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暴露全组人不同程度中毒,屠呦呦拿自己

年1月的一天,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自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来找研究员屠呦呦。

问清事情的原委之后,研究院才知道代号“”的含义,这是一个全国性大协作的军工项目,涉及国家上百个科研单位,由毛主席亲自下达研发任务,通过军民合作开发抗击疟疾的药物,提供给“援越抗美”前线的将士们。出于项目保密需要,就以年5月23日的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

经过参与抗疟研究的针灸医生们推荐,“办公室”两位主要领导亲自上门来找屠呦呦,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在她刚进研究院第三年的那个时候,已经在血吸虫防治领域产生出了两项成果。

虽然这些年来她扎实的中西医功底颇受同事们认可,但是十几年的研究院工作生涯里,她的职称始终只是一个实习研究员。“办公室”的人来之前,曾经被善意提醒说这个研究员比较个性,希望他们事先有一些心理准备。等他们来了才发现,屠呦呦根本不理人,更别说热情迎接他们了。

周迅出演的屠呦呦正在热播

最后还是屠呦呦的上级领导主动介绍,才化解了现场的尴尬气氛。接着,屠呦呦被带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章主任那里,章主任说:“我们经过大量研究,已经筛选出了一个叫常山的中药,杀灭疟原虫的效果极好。”屠呦呦一听直摇头:“常山的有效成分是常山碱,它的毒副作用太大了。”

章主任一愣,笑道:“具体情况我们也知道,所以现在请你来解决这个难题,有任何需求我都愿意配合,你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找到新的特效药。”

说罢他当即安排下去,在中医研究院成立科研组,由屠呦呦担任课题组长。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以重任,迎来了人生一次重大挑战:寻找“救命药”。

屠呦呦为课题组列了一张密密麻麻的时间表,以每日为单位来推进工作,她明白这一场战役她一定要赢。丈夫李廷钊非常理解与支持屠呦呦——两人原本商量好了要把小女儿小军从宁波接回来,但为了“造福人类的好事”,如今一切只能暂缓了。

当李廷钊还在计划着接下来该如何照顾屠呦呦让她安心工作时,他收到了一个坏消息,组织上通知李廷钊,他被分到了“五七干校”劳动学习,那里是疟疾的高发区,屠呦呦很是担心,李廷钊却一本正经的安慰她:“如果我真患上了疟疾,不是正好可以用你的新药做实验吗?”

屠呦呦的脸顿时拉长了下来:“这也没必要跑去那么远的地方吧。”李廷钊立刻指着天上的星星说:“没有离星星的距离远,想到上高中那会儿,同学们都说你独来独往,能和你在一起比够到星星难度还高呢。现在这一点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屠呦呦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唯一让李廷钊担心的是,屠呦呦平时生活中不拘小节,常常忘记带钥匙需要喊他开门,离家之前李廷钊特意配了把钥匙放在邻居那里,然后将各种注意事项一一写在纸上交给妻子,叮嘱她管好这个家。

高中女生屠呦呦

年2月,课题组的工作正式开始,第一个任务就是破解常山碱的毒副作用。经过反复实验大家发现效果并不好,这时屠呦呦找到军代表老徐汇报情况,说常山碱应该被淘汰掉,顺带吐槽了领导将此次任务比喻成“攻山头”的言论。

老徐一听这话火了,在办公室大声斥责屠呦呦没有大局观念,这些年努力的成果哪有说淘汰就淘汰的?

在屠呦呦眼里没有什么官威,只有实打实的业务派,她在课题组办公区门口贴了张“闲人免进”的纸条,防止外人来看热闹,然后直接找到了中医研究院的老专家林老师,在对方的点拨之下产生了新的思路。

老徐那边也有了新动作,他安排研究员梁锡华记录屠呦呦的详细工作进程,小梁故意没有一五一十反映情况,只是记录下来屠呦呦什么时候吃饭、几点钟上班下班、每天上几遍厕所之类的,全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老徐一看搞不到屠呦呦偷偷做实验的证据,只好让小梁不用再汇报了,无奈地表示:“既然大家都想让屠呦呦来尝试,那就让她试一试吧!”

屠呦呦果然不负众望,她和同事们一起查询医书、拜访老中医,收集了大量民间药方,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编辑整理出了一套《疟疾单秘验方》,其中涵盖了个方药,当然也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青蒿。

课题组接着去往海南岛开展人体临床实验,屠呦呦带队刚到目的地就遇到了疑难病例,这是一个患有严重疟疾的小女孩,已经躺在床上很多天没有进食了,屠呦呦紧盯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的药方在小女孩身上效果似乎不是太好,疟原虫没有被杀灭反而更加活跃了,最终小女孩在母亲的痛哭声中不幸去世。

课题组的几个人都很失落,尤其屠呦呦心情异常沉重,找不到有效的药方她连饭都吃不下。来海南三个月后她给李廷钊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的苦恼,作为丈夫李廷钊也只能回信予以安慰。

夜深人静时,屠呦呦仰望天上的星星问自己:“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经到顶,我们就真的无路可走吗?”她多希望能尽快找到那颗“救星”。

她想起了自己14岁时哥哥屠恒学赠予的一张照片,背面写着这样的话:“学问是学无止境的,当你局部成功时,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时,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不困于眼前的山峰,屠呦呦唯一能做的是加倍努力,她向上级汇报说下一步需要分门别类做药物筛选,结果领导另有安排,屠呦呦被外调到了四川,所做的工作和“项目”毫无关联。等她再回到课题组时,吃惊地发现整个组的研究员几乎跑光了,只剩下同事小李一个人了。

“是不是上面没信心了?”心中忐忑不安的屠呦呦回到家中,正好碰到李廷钊结束干校的劳动学习任务回来了。他让屠呦呦看开一点,觉得这个项目肯定很快还会恢复。

屠呦呦确实等来了好消息,课题组重新建立起来了,她依然担任课题组组长。组里还来了两名新成员,她们是赵冬梅和李慧珠。兴奋的屠呦呦回家过端午节,李廷钊拿着丈母娘包的粽子感慨道:“又是端午节又有粽子吃,简直双喜临门”。屠呦呦立即纠正他:“不,这是三喜临门,别忘了还有项目呢。”

剧照中的屠呦呦和李廷钊

以前的端午节,屠呦呦一直分不清艾草和青蒿,今年总算是弄清楚区别了,她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青蒿,之前她已经实验过了多种中药,失败了好几百次,这是新的一种尝试。屠呦呦想放弃传统的水煎中药的方法,改用新鲜青蒿绞取汁液来进行实验,此时其他组员却提醒她,领导们认为新鲜植物不属于中药,为了避免得罪上级大家都劝屠呦呦放弃,结果屠呦呦来了一句:“科学研究就不该有禁区。”

青蒿

她坚持带着组员上山采集青蒿叶子和根茎,然后拿回去按照自己的方法实验。晚上回家李廷钊正在煮酒酿汤圆,屠呦呦忙问:“怎么这个季节还有酒酿?”听完丈夫的一番科普说明,满脑子在想研究事项的屠呦呦大受启发,“温度”这个概念一下子蹦了出来,高温容易破坏青蒿的药效,她决定改用低沸点的乙醚来进行提取。

随后的实验证明了屠呦呦的想法,以乙醚为溶剂提取出的青蒿有效成分抗疟效果很好。青蒿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抑制率达到了%,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杀灭所有鼠疟原虫。这是一个重大科研突破,接下来就差在大型动物身上实践了。

课题组缺乏经费买器材,组员们就找来了很多大水缸当实验容器,屠呦呦还把家里的风扇搬过来作为“通风系统”。气味刺鼻的乙醚常常熏得他们直流眼泪,有人感觉浑身瘙痒,屠呦呦则开始流鼻血,正在大家热火朝天准备大干一场时,意外发生了。

那天研究员屈光明身上沾到了实验污渍,怎么擦都弄不掉,他便进到实验室里拿乙醚,一擦拭发现效果很好,他擦完污渍后开始用吹风机吹干,哪晓得引燃了一旁的溶液,实验室瞬间着起火来,吓得屈光明立即喊人来灭火,同事们虽然抢救出来了一些实验记录资料,但是其他实验物品不幸全被烧毁了。

这么长时间的心血和努力付之一炬,课题组的人心都碎了,在外出差的屠呦呦惊闻噩耗,第一时间赶了回来。她安慰大家说:“以前千算万算,就是没有考虑到防火这一项,此次事故是一个教训,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我们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发现青蒿的效用,如今恢复实验室只需要两个星期,根本不算大的困难,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实验室很快恢复了原貌,项目进入到大型动物实验阶段,狗成为了课题组的优先选择,一共五只。

毒性实验进行到十一天以后,四号狗出现了状况,屠呦呦以为实验要失败了,晚上做梦都在操心狗的安危。夜不能寐的她起身跑回实验室,看见几只狗睡得正酣,她赶忙把狗唤醒,当听见四号狗的“汪汪”声时,禁不住留下了眼泪。

接着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小梁拿回数据结果告诉她,青蒿实验成功了!

年10月4日,在经过了次大小动物实验之后,课题组终于揭开了青蒿抗疟的奥秘。他们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年3月,在全国研究组专业组会议上,屠呦呦公布了这一历史性的新发现。那一年,这个出生于浙江宁波的江南女子41岁。

为了加快工作进程,屠呦呦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抗疟人体实验,在她的影响之下同事们纷纷在实验志愿书上签了名,就连李廷钊也提出要当志愿者。大家住进了北京医院,屠呦呦服用的剂量是其他人的一倍,她坚持说这样更便于自己观察研究。让屠呦呦倍感欣慰的是,青蒿提取物没有产生出明显的毒副作用。

这一切李廷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的拼命三娘妻子试药一结束,又马不停蹄跑到了海南,在当地做起了临床实验。

工作间隙屠呦呦抽空回了一趟宁波老家,她给小女儿小军买了果脯和新鞋,小军对她感觉很陌生,根本不愿意叫“妈妈”。屠呦呦父亲对小军说:“你的妈妈是个活菩萨,在做大善事帮助很多小朋友。”小军才勉强穿上了屠呦呦给她的新鞋,却发现母亲买错了,两只都是右脚的。

海南那边来了电话,说患者心脏出现了早搏的问题,怀疑是药物引起的,屠呦呦心急火燎地去买火车票,将小军一起带回了北京。火车到达山东境内时,屠呦呦下车去给小军买石榴,还没反应过来火车就开走了,小军和行李全留在了火车上。

屠呦呦只好手捧着几个大石榴,重新买车票回到了实验室,检测证明了青蒿素不会引起心脏早搏,海南的实验可以继续下去了。

少女时期的屠呦呦

在火车站重新拿回行李,屠呦呦上楼还没走到家门口,腿一软突然倒在了地上。邻居刘奶奶立即喊来了李廷钊,见屠呦呦脸色很差,医院做检查。医生严肃地告诉屠呦呦,她的肝功能异常,必须得住院。

由于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溶剂,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住院没多久身体刚有好转,她便吵着要出院,主治医生反复叮嘱至少要在家休养一年,屠呦呦怎么可能熬得住,出院第二天她就回到了研究院里。

其他组员也相继出现了头痛发烧,牙、鼻出血,身体起红疹等症状,很显然大家都不同程度地中毒了,这已经属于集体工伤了。随后李廷钊去帮屠呦呦取工资,发现她的工资被扣掉了20%,回到家后他满面愁容地对妻子说:“以前咱们俩儿的工资刚好够用,现在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可是他的妻子只关心研究进展,并不在乎工资的多少。屠呦呦拖着病弱的身体亲自带队,再次去往海南疫区救治患者,青蒿素的表现非常争气,在临床应用上效果出众,有效率达到了%。

返回北京以后,屠呦呦成功提纯出了青蒿单一晶体,这一天,是年11月8日。接着另外两家科研单位相继分离出了2个抗疟晶体,分别是“黄花蒿素”、“黄蒿素”。

直到年,该抗疟物质才被命名为“青蒿素”。这是一种新型化合物,此前从未被人类发现过,一代改变世界的抗疟新药即将问世。

青蒿素标本,青蒿素,青蒿素制品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年,一篇署名“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文章,就已经公开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同年该组又有了《青蒿素结晶立体绝对构型》的论文。屠呦呦的发现被以集体名义公布,荣誉归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名成员。

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做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青蒿素从此被世界所认可了。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青蒿素科研成果发布之后,马上被国外制药机构免费拿去使用,变身人类抗击疟疾的救命神药。而在国内由于生产条件未达到国际标准,中国药企的青蒿类产品一直没能走出国门。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诺华公司与中方签订许可协议,制成的复方药物成为了世界疟疾治疗的标准方案,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提取出青蒿素的是一个中国人。

屠呦呦是青蒿素的发现者,却不是专利拥有人,甚至有时候连科研经费都捉襟见肘,但是她始终致力于对青蒿素和中药的研究。年,这位85岁的耄耋老人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了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舞台正中央,屠呦呦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世界科学界为屠呦呦喝彩的同时,吃惊地发现她没有国外留学经历,没有在世界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头衔,她是一个“三无”科学家。外国同行不会明白,对祖国的热爱是她生命中最炽烈的情感。

“三无”科学家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中,和李廷钊一起看星星,李廷钊说:“相信科学的人永远不会变老。”妻子的梦想,就是他的梦想。

屠呦呦望着浩瀚无边的星空,露出了难得一见的放松表情。她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救星,一颗名叫“青蒿素”的科学新星,那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

筱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