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
英国BBC新闻网“偶像”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爱因斯坦以及艾伦·图灵一起入围。
BBC列出了她入选的三大理由: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08:28擅长生物的高中生
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创立于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学校办至年时,就已声名鹊起。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这家以“忠信笃敬”为校训的中学,有着令人啧啧称奇的院士校友群体。迄今为止,这里已走出了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天津的南开中学,北京的四中,汇文中学颇为相似。
在年,就有3位从效实中学走出的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纪育沣,年肄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旧制第三届;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旧制第九届;土壤农业化学家李庆逵,年肄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年,又有5位曾经的效实学子——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土壤化学家朱祖祥、遗传育种学家鲍文奎、核物理学家戴传曾、医学家陈中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则有5位当年的效实学子,包括材料科学家徐祖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核技术应用专家毛用泽、无机化工专家周光耀、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又有两位效实校友——电子信息系统工程专家童志鹏、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15位“产”自效实的院士,也成为宁波作为“院士之乡”的最好注脚。
虽身在名校,高中阶段的屠呦呦,整体课业成绩并不算拔尖。当年,这位在效实中学的学号为A的女生,高中学籍册和成绩单中清晰地列着——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
生物成绩能如此突出,也源于屠呦呦对生物课的偏爱。每次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屠呦呦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的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
屠呦呦自己说,“那时的我很文静、很低调”。同学陈效中回忆:“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的。”
效实中学对于屠呦呦,除了学习,还有另一层渊源——她正是在这里和比她小一岁的李廷钊成为同班同学。当时在班中交流甚少的二人,未曾想到,多年之后会成为夫妻。
年3月,屠呦呦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这是她在宁波求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屠呦呦就读于宁波中学时的班主任徐季子老师,曾给这名当时并不起眼的女学生写下鼓励的评语:“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当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
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印证了女性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身试药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短时间内提取大量的青蒿提取物,困难重重。“文化大革命”期间业务工作都停了,根本没有药厂可配合。
回忆那段攻坚期,屠呦呦丈夫李廷钊很心疼妻子:“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屠呦呦的肝炎是来自乙醚等有机溶媒的毒害。钟裕蓉回忆,当时为了争取时间,课题组“土法上马”,用七个大水缸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中药所又增派人员,开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
“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危害,当时设备设施都比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实验防护,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姜廷良说。日复一日,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
乙醚中性提取物有了,但在进行临床前试验时,却出现了问题,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的毒副作用。经过几次动物试验,疑似问题仍然未能定论。
是动物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实验室内,各方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从课题组角度看,青蒿在古籍记载中毒性不强,动物实验也做过一些,应该问题不大,但搞毒理、药理的同事坚持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我当时心里很着急,因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实在不想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否则就要再等上一年。”屠呦呦说。
为了让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当年,屠呦呦的表态令很多人惊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
“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那个年代,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姜廷良回忆。
屠呦呦的试药志愿获得了课题组同事的响应。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为了充分验证醚中干提取物的安全性,科研团队又在中药所内补充5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结果受试者均情况良好。
年8至10月,屠呦呦亲自携药赶赴海南昌江疟区,克服高温酷暑,跋山涉水,抢时间找病人。
初次临床,必须慎而又慎,用药剂量从小到大逐步增加。屠呦呦根据自身试服经验,分为3个剂量组。病人选择,从免疫力较强的本地人再到缺少免疫力的外来人口;疟疾病种,从间日疟到恶性疟。屠呦呦亲自给病人喂药,以确保用药剂量,并守在床边观察病情,测体温,详细了解血片检查后的疟原虫数量变化等情况。
最终,在海南,屠呦呦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任务,包括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临床结果令人满意,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19小时,恶性疟平均退热时间36小时,疟原虫全部转阴。
这一年,还同时在北京医院验证了9例,亦均有效。
青蒿素
青蒿在中国有两千年的使用历史,但是首次适用于截疟,便是出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只是其中的用法却是非比寻常。
书中记载的使用青蒿截疟的方法是,青蒿在水中浸泡,然后捣汁,患者直接把青蒿汁喝下。由此可见青蒿的截疟效果应该在低温下更好。基于这个理论,屠呦呦决定重新制定青蒿提取的方法,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抗疟成分。结果显示乙醚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告诉世人,时隔千年,中医再次焕发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摘自《屠呦呦传》,人民出版社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