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圳论评论员邓辉林
6月16日晚,“屠呦呦团队明日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的消息在网上刷屏,“别眨眼,重磅新闻17日发布,敬请期待”的提醒更是吊足了公众的胃口。
6月17日上午,有媒体率先发布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新突破——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屠呦呦团队自年发现并提取青蒿素至今,世界疟疾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价格低廉的青蒿素抗疟药挽救。在开发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不但提出了第一个关键性的思想——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而且和科研团队成员以及她的丈夫李廷钊自身服用有效部位的提取物,也就是以身试药。在寻觅、探究青蒿素的征程中,屠呦呦作出了不小的牺牲,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年12月11日,不善言辞、埋头研究的屠呦呦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当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证书及奖章时,世界瞩目,举国骄傲。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在三流的条件下创造了世界一流成果,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的中国人。此年她已85岁,如果退出科研一线走向聚光灯下的人生舞台,那是一个无可置喙的选择。
疗法改进示意图但是屠呦呦仍然流连和沉醉在黄花蒿丛。自从年开始,承担着抗疟药研究这一国家使命的屠呦呦,走进了一片“幸运草”——后来经过多次失败终于提取出青蒿素的黄花蒿丛。从那时起,直到屠呦呦团队再次发布与青蒿素紧密相关的研究成果的今天,50载悠悠岁月伴随着黄花蒿的芬芳,为实验室送来无数个黎明和夜晚,写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何谓科学家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屠呦呦身上,这六种精神都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体现——她勇担国家赋予的研究抗疟药的使命,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服务;不断突破,做出世界顶尖成果;无畏失败,反复试验,既有坚定的科学追求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被媒体称为“安静的屠呦呦”;发挥团队“脑力风暴”的作用,和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团结起来向前闯;在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中甘愿把新生代研究员排在前面。屠呦呦这50年的成就,不仅有一项项独创性研究成果(这50年之前,在血吸虫病防治和中药炮制等方面屠呦呦同样做出了成绩),更有科学家百炼成钢的性格与人格。
50年的岁月,没有消蚀屠呦呦对黄花蒿的钟情。青蒿素提取出来了,青蒿素抗疟药有了,但蚊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会很严重,为此,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进一步恶化。经过3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近期终于取得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最难的突破或许就是突破自己,屠呦呦团队突破自身以往的科研成果衍生的新问题,做的就是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事。在黄花蒿丛中,屠呦呦50年来不断拨草寻根,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果实。对科学的专注与痴迷,让她像极了一个总是问不完“为什么”的孩童。有这样的专注与痴迷,再加上辛勤的劳动,一个人的科研之路总能抵达灿烂的高度。
白色的粉末即为青蒿素大力弘扬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在今日中国正当其时。近日网上有一篇有些“标题党”味道的文章《永别了,袁隆平》,说的是袁隆平种植海水稻的新闻,远远不如艺人分手的新闻热;数学家陈景润有一颗由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的“陈景润星”,但不少艺人的粉丝都在为自己的偶像买下星球的命名权,有的艺人18岁生日当天竟然收到了18颗星球——当然是指其命名权;今天专心科研的人,不大可能像上个世纪70年代因完成哥德巴赫猜想推理的陈景润一样,受到全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