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蓬勃生长的绿苗。金星摄
图为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古镇俯瞰。张西明摄
核心阅读
从荧屏银幕到剧场戏台、从笔墨书画到字里行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人民的情感与梦想、拼搏与坚守,凝练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体现奋斗精神的人物群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赋予文艺工作者最可靠的情感支撑、最有力的精神鼓舞;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如一朵朵浪花映照江河,为这个时代和人民留下真实的写照。
年的一天,家住福建省政和县的老人张承富手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己的大门上:“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俊波您好”。老人感念的“俊波”就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我要快一些再快一些,我要让政和美起来绿起来富起来,我要让政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团结,去创造我们自己的政和速度和政和奇迹!”电影《樵夫·廖俊波》、电视剧《一诺无悔》、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报告文学《廖俊波:“背石头上山”的领路人》,均将目光投向这位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时代楷模”,以不同方式讲述他的故事,让更多人走近这位人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艺术创造面向英雄模范的事迹敞开,向亿万人民的奋斗敞开。从这些类型丰富、表现多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可亲可爱可敬,看到亿万人民伟大实践成就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
表现人民,激发奋进力量,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荧屏银幕到剧场戏台、从笔墨书画到字里行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人民的情感与梦想、拼搏与坚守,凝练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体现奋斗精神的人物群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乡亲们,留下来!咱们跟这贫穷干一仗!”风起十八洞,舞台上,扶贫干部龙书记力劝正要外出打工的村民留下来。有了带头人,村民们的心逐渐拧成了一股绳,开山破峰,修路致富,开荒种田……融汇了现代舞、民间舞、群舞、独舞、说唱、美声、流行等多种艺术样式的歌舞剧《大地颂歌》,将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搬上舞台。当剧场版一票难求时,高清摄制版随之上线,更多观众得以一睹作品风采。“看着舞台上演员们的演绎,仿佛看到了大地之上无数普通人不平凡的扶贫故事。”“让我们看到平凡又不平凡的他们,感动!”是什么打动了观众?是来自用心之作的艺术感染力,更是来自人民火热实践的精神伟力。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数百万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的扶贫干部,是亿万众志成城的普通百姓。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山海情》、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民族歌剧《三把锁》、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英模人物成为文艺作品的主人公。带领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摘掉贫困帽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新法,“时代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黄诗燕,“七一勋章”获得者、扶贫干部黄文秀,“治沙英雄”石光银、牛玉琴,他们的感人事迹以及众多来自脱贫一线的真实故事,经由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开客栈、倡环保、电商进壮乡……伴随决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乡村振兴的足音铿锵有力。电视剧《幸福到万家》《春风又绿江南岸》、彩调剧《新刘三姐》、粤剧《清水河畔》,姐美、阿朗、90后第一书记张天宇,剧中的角色呼应着乡村振兴路上的返乡青年、生态环境保护者、普法宣传员,为广大观众讲述当代中国故事。
“你的心只有五百米的山坳,你的心能冲破亿万里的重霄。你的心常惦记山里娃的书包,你拿生命去追寻一个目标。”一曲《心远天高》寄托着人们对“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敬仰与怀念。为早日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带领团队风餐露宿,常年奋战在祖国西南的山窝窝,最终建成了这一国之重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为科技工作者立传,弘扬自主创新精神,也是文艺工作者书写人民史诗的应有之义。歌剧《呦呦鹿鸣》,讲述科学家屠呦呦等人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也是首部以女科学家为主人公的原创歌剧作品。《嫦娥揽月》《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中国北斗》等书写科技人物、讲述自主创新不凡历程的报告文学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在展现新时代科技成就的同时,有力传递科技战线的创新精神、奋斗之志,催人奋进。
以“时代楷模”王继才为主人公的影片《守岛人》放映会上,一位观众含着眼泪说:“作为一位环卫工人,我看到了王继才的坚守,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够被电影记录、被时代记住,我很感动。”为人民书写史诗,也是为普通人塑像,正是亿万普通人的奋斗,汇聚成时代的万千气象。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无论以英模人物为原型,还是以平凡百姓为主角,新时代文艺作品镌刻下时代足迹,以光和影、舞蹈与歌唱,留下人们追梦逐梦的坚定身影,传扬理想的精神力量。
扎根人民,学习人民,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
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情书写人民史诗,深刻表现时代发展景象,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一可喜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创作方法,广大文艺工作者形成高度共识: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作品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洗涤心灵的精神力量,归根结底,来自有温度的烟火生活,来自时代的火热实践。就像网络小说《朝阳警事》创作者卓牧闲说的那样:“我在写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敢贪天之功。我深知不是我写得多么好,而是这些基层民警干得好。”
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如一朵朵浪花映照江河,为这个时代和人民留下真实的写照。“生活是一口井,离了井,没水喝。”这是作家李迪生前常常说起的一句话。《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终其一生,这位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山区到沿海、从沙漠到苗寨,他的笔始终以朴实的人民为表现对象,通过一个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精神的升华。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赋予文艺工作者最可靠的情感支撑、最有力的精神鼓舞。为排演豫剧《焦裕禄》,戏曲演员贾文龙数十次走进兰考,当地人的倾情回忆让他深刻认识到焦裕禄精神至今闪耀;作家欧阳黔森常年在山区采访脱贫攻坚主题,96岁的脱贫户安大娘一直拉着他的手说话,“话虽听不太清,但大娘的笑容我看得懂,那是喜悦的笑、发自肺腑的笑。这样的笑容里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给了写作者最深最足的底气!”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来自人民的真情实感、生动话语不断丰富着作品血肉、丰满着作品角色。
经由艺术手法和审美转化,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从人民中间收获的感动和震撼、细节和场景,浓缩在一部部文艺作品中,充盈人们的文化生活,振奋人民精神。以英模人物为主角的电视剧《功勋》累计播放量近3亿,豫剧《焦裕禄》演出近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这些作品在广泛传播中润物无声地给人们以精神滋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必将继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人民奋斗的身影在作品中留下深深印记。
制图:赵偲汝
《人民日报》(年09月16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