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这所大学里的博物馆
充满精气神
陈海波
陶瓷鉴定家、鉴赏家
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职业联谊会会长
这周参加政协教科文卫体“跨界——走进新领域”考察,参观了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很是惊喜。一来,以往逛的都是艺术博物馆,还从未涉猎过医学类的。二来,这所大学里的博物馆绝非小打小闹,不仅具有相当规模和专业性,展品也琳琅满目,颇为丰富。
博物馆虽成立于年,但实则由来已久。其前身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创建于年,是中国第一个医学史博物馆。如今,这所藏身大学的博物馆,通过收藏、研究与中医药历史、文化相关的实物史料,展示着中华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也在中医史教学、中医知识普及,以及促进中外医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博物馆,迎面而来便是一组“精气神”浮雕。中国人历来讲究精、气、神,这三个字既是中医之本,反映着一个人健康样貌,也始终是中国哲学的精妙之处。从古至今,其内涵随着时代变化,从宇宙观、生命观,到审美观和民族精神,无一不适用,而这也说明,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虽是中医主题,但馆内展品的辐射范围极广。既能看到古今医籍、万千药材,也能看到甲骨文、书画、牙雕、玉器甚至各类陶罐瓷器,还有上古神话传说、秦代五角形下水道管、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桂皮,唐代太医署场景等等。
形形色色的展品从方方面面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解悟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明,让人领略历久弥新的中医药风采。
国内仅存一件的清乾隆御制针灸铜人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是乾隆九年,乾隆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的御制珍品。听说,这件藏品来之不易。40年代初,原馆长王吉民托友人出资购买并捐赠得之,彼时战火年代,从北京千里迢迢、艰辛辗转才运至上海。这也让我想到如今的文物回流,在国家富强的当下,希望能有更多好的政策条例给予支持,为文物回流创造条件,并进行更好的保护。
馆内也陈列着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的画像和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屠呦呦正是从这本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启发,利用低温提取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的新方法,从而获得了具有极大世界影响力的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这一启迪于中医药的成果,展现着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生命力,更发挥着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记得当时看过一个视频,讲述屠呦呦如何会受到国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