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由于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观,所以很容易对古代社会产生一些误区。虽然在落后政体的影响之下,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劳苦大众,基本上都处于缺衣少粮的生活状态之中,但在社会比较稳定的时候,他们的餐桌其实也比较丰富。
古代人由于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多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能够自给自足。除非是遇到灾害比较严重的年头,才会出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惨象。大家平时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相信就一定会对古代社会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现代人能够吃到的蔬菜,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了比较常见的家庭菜肴。虽然古代可选择的调料种类,以及烹饪技巧未必能及现代社会。但是单纯地从蔬菜种类上来看,绝对不容大家小觑。
古代人餐桌上的常见蔬菜
提起蔬菜,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它只是一种餐桌上的“配菜”。现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回归自然”的饮食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多吃蔬菜少吃肉。尤其是每天都在嚷嚷减肥的女性,更是将蔬菜奉为减肥良药。
事实上,蔬菜作为一种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绿色”食品之一,不仅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物质,而且还能起到润滑肠道、排出毒素的保健功效。据权威营养学家统计,现在大家所能吃到的蔬菜,一共有20多个科目数量达到近千种。
这不仅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人体营养,对身体健康以及预防疾病,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多吃蔬菜,要比经常吃肉的人更加年轻。
1.《诗经》中记述的蔬菜种类
蔬菜作为一种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健康食品,从先秦时期到现在大约有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生活在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其实已经知道了蔬菜的具体吃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将蔬菜,当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美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古代蔬菜的描写。《诗经·关雎》中曾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里面所提到的“荇菜”,就是一种特别娇嫩、柔滑的蔬菜。可以直接用水煮水或用盐腌制后食用。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中所说的“谖草”,就是现在大家常吃的黄花菜。用热水焯一下即可煎炒、熬汤或凉拌。口感方面也有润滑、柔嫩的感觉,而且相比于普通蔬菜来说,不仅营养特别丰富还可以用来缓解某些病痛。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先秦时期的“芣苢”就是现在所说的车前草。在春季来临之时漫山遍野,都可以采摘到这里蔬菜。用河水冲洗干净之后,可以直接蘸取盐巴食用。当然讲究一点的吃法就是用沸水焯后素炒。
实际上《诗经》中所介绍的蔬菜种类还有很多,比如“薇”即野豌豆;“蘩”一种叶子类似艾草的蔬菜。而“荠”则是古代比较常吃的蔬菜之一,由于芥菜的产生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烹饪之后的味道也特别鲜美,所以绝对是古代餐桌上的常客。
2.古诗中关于蔬菜的描写
苏轼曾在《送范德孺》一诗中,写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诗中的“青蒿黄韭”说的就是蓬蒿菜和韭菜。作为古代文人中做菜最好吃的厨子,苏轼曾亲自采摘并下厨烹调。
被誉为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在其撰写的《鹧鸪天》中,曾有“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之句。诗中所说的“陌上柔桑”,实际上就是古代比较常见的荠菜。在芥菜生长旺盛的季节,很多贫苦大众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芥菜的身影。
实际上芥菜属于一种冷热皆可的大众菜,无论是素炒还是凉拌,都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尤其是凉拌的荠菜味道别更鲜美。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芥菜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黄瓜”在古代绝对是稀罕之物,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南北尚未通车之前,北方人在冬季的时候想吃黄瓜,其实也是一件痴人说梦的事。苏轼在《浣溪沙》诗中,对黄瓜这种珍贵的蔬菜也有所描写。
“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两句诗歌,证明了早在北宋之时人们,就已经可以吃上黄瓜了。而且黄瓜独特的清香味,以及万两难求的珍惜性,也让这位著名大词人顿感光辉四射。
陆游曾在他的很多诗歌中,不厌其烦的描写了他对蔬菜美味的渴望。“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如何梦故山,晓枕春蔬香?”,总而言之古代的蔬菜种类,其实并不比现代社会少。
3.古代人冬季储菜方法
虽然在阶级社会中特权阶级,总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但是在面对满上遍野的野生蔬菜时,这种阶级壁垒就会被彻底打破。因为即使他们能管天能管地,但是却无法阻止老百姓上山采摘蔬菜的热情。
但是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时,由于大地陷入冰封,人们就无法从大自然中获取蔬菜。在这种前提下,普通的老百姓在冬季的时候,根本吃不到新鲜蔬菜,对于及其贫苦的家庭来说,甚至没有任何蔬菜可吃。
这种受季节影响较为严重的情况,其实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北方人为了能够在冬季吃上蔬菜,会在秋季的时候及时储备“冬储菜”。比较常见的就是土豆、大萝卜和大白菜。当然也有使用大白菜腌制“酸菜”的传统。
这种储备“冬储菜”的习俗,其实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其实就已经掌握了制作“干菜”,以及腌制“酸菜”的方法。《释名》中曾言:“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
(1)干菜
想必大家根据字意就可以了解“干菜”,大多数情况下制作干菜的时间都在秋季。在秋高气爽太阳光照比较充足的时候,古人会将采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放置于阳光底下曝晒。这样不仅可以晒干水分,而且也可以预防菜叶发霉。
当冬季到来之后无法吃到新鲜蔬菜之时,只需要将“干菜”放在水中,浸泡大约1-2个小时。“干菜”就会因为吸足水分而重新恢复活力。这不仅解决了冬季无菜可吃的难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身体健康。
(2)腌菜
腌菜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菹”,《释名·释饮食》中解释道:“葅,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这其实就是古代腌菜的由来。腌菜的主要原料是大白菜,将大白菜的叶子切掉留下根茎。
然后放于沸水锅中蒸煮半熟然后取出沥水,并放置于干燥的大缸之内。基本上经过几个月的发酵之后,就可以变成口感酸爽的腌菜了。这种被腌制之后的蔬菜,不仅可以延长保存期限,而且也可以有效防止腐烂。
在周朝时就有专门制作腌菜的人,他们被称为“醢人”。可以说在他们的手中,无论任何蔬菜都可以腌制。大白菜、韭菜、芹菜,以及菁、茆、葵、菭、笋等,都可以通过腌制的方法保存至冬季食用。
当然如果觉得整颗蔬菜腌制太过粗糙,也可以将蔬菜切碎之后腌制。这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虀”。《释名·释饮食》中称“虀,济也,与诸味相济成也。”意思就是切碎后腌制的蔬菜,相比较于完整的蔬菜来说味道更加鲜美。
(3)“窖藏”蔬菜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窖藏”两个字,首先想到的都会是“酒”。但是这对于长期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在冬季“窖藏”蔬菜,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北方冬季气温较低,根本不适合蔬菜生长,所以,只能提前将新鲜的蔬菜储存于地窖中。
“窖藏”蔬菜的种类其实有很多,比如大家常见的马铃薯,青红萝卜和大白菜等。据《齐民要术》记载:“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大概意思是窖藏蔬菜可以随吃随拿,而且从味道上来讲并不比夏天的新鲜蔬菜逊色。
窖藏大白菜的习俗在宋朝得到了推广,这可以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得知:“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诗中的“地菘”就是古代人,对大白菜的一种称呼。
当时人们将藏于地窖之中的大白菜称为“百菜之主”。因为白菜这种蔬菜的水分特别充足,放在温暖而又潮湿的地窖之中,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蔬菜中的水分,而且吃起来的口感也不输其他新鲜蔬菜。
(4)反季蔬菜
现代人即使在冬季也能够吃到夏天的蔬菜,这其实与比较发达的种植和储存技术有很大关系。但是说到古代人可以吃到“反季蔬菜”,相信很多人的头脑中,都会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汉书》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所谓“太官园”指的就是皇家“温室大棚”,这种耗资巨大、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其实受到了很多官员与学者的反对。
《诏定古文尚书序》中曾言:“(秦始皇)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这其实也证实了古代人,可以吃得到“反季蔬菜”的史实。但是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享受。
结语
古代有很多蔬菜一直流传至今,这不仅与独特的土壤和高超的栽培技术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古人求生存的想法有很大联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可考的蔬菜种类几乎与现代没有太大差别。
而且很多古人经常能吃到的蔬菜,由于气候、战争或物种灭亡等多种因素影响,现代人都已经无法再吃到了。实际上古代蔬菜种类的变化,其实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有很大关系。其中比较耳熟能详的就是张骞通西域。
在这之后很多胡人地区的独特蔬菜品种,源源不断的传入古代中国,古代人的餐桌得到了极大丰富。而且经过几千年的杂交之后,已经演化成了很多新型品种。这其实也是现代人餐桌,比较丰富的一个基本原因。
张娟《古人吃什么蔬菜》
容小翔《古人吃些什么菜》
黄卫培《古人常吃的蔬菜》
杨宁波《古人如何储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