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绚丽绽放的科研玫瑰,为她们打C

她们是

诺贝尔奖得主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

“女战神”

“复兴号”总设计师

……

她们

巾帼不让须眉,

在生物、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

取得了骄人成绩,

她们堪称绚丽绽放的“科研玫瑰”。

今天,为中国女科学家转发点赞!

屠呦呦

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她和团队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历经了次失败,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年,她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弥曼

张弥曼,现年83岁,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年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嵊县,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年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

她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在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关系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年,她曾获得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年3月22日,张弥曼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刘红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年5月15日,随着4位志愿者走出“月宫一号”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实验成功结束,再次刷新了人类密闭生存的世界纪录,实验对人类实现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实验于年5月10日开始,共历时天,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

实验志愿者共有8人,全部为北航学生,他们分为2组,交替入舱,第一班60天,第二班天,第三班天,其中第二班时长已打破此前由俄罗斯创造的同类系统中驻留天的世界纪录。

梁建英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也是中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

6年,中车四方公司启动时速公里高速动车组研发,梁建英担任此车型主任设计师。

7年12月,由中车四方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列时速至公里动车组成功下线。半年之后,中车四方公司又开启了CRHA高速动车组研发项目,梁建英再次担任主任设计师。

年12月,CRHA在京沪高铁创造了时速.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

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启动,开启了中国高铁新征程。梁建英再次担任“复兴号”CRAF总设计师。

年,“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并于9月在京沪高铁以公里的时速运行。

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首列由香港西九龙站开出的“动感号”列车,就是在“和谐号”CRHA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平台基础上,保留原有技术特色并在性能上进一步提升的新型高铁列车。

刘颖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是令人艳羡的女科学家:

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上均有发表论文,29岁那年她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除了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当起了小学生“生命科学课”主讲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一岁多的小宝宝茁壮成长;此外,还能跑马拉松、会做蛋糕裱花……

她坦言:科研、家庭、上课、运动对我都很重要,我不想让哪一个球摔破了。

韩喜球

在与太空探索、登月竞争、极地开发并驾齐驱的国际深海资源勘探“战场”,韩喜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战神”。

她多次奔赴深海大洋完成国家深海矿产资源科考任务,4次担任中国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在印度洋发现海底黑烟囱3处、硫化物矿床远景区50多处。

7年,中国大洋第19次考察,38岁的韩喜球作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领航”第三航段科考任务。

8年,韩喜球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一奖项是世界女性诺贝尔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

强巴央宗

年,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后,强巴央宗留校任畜牧兽医系的助教。30多年之后,她成为西藏农牧研究领域的领军科学家、该院动物科学学院负责人。

身处高原,相比内地,做科研首先需要克服困难。“在高原上工作,不仅人会缺氧,有时候设备都会‘缺氧’。”强巴央宗说,“为获取研究数据,我们经常要给动物做血液流动测定实验,但测定设备到海拔0米以上,启动都很困难。”

在有限的条件下,强巴央宗尽可能把研究做得更好,并逐渐开拓了西藏的畜牧研究领域。虽然有些困难,但她一直很乐观,认为重要的是做出帮助农牧民的成果,和学生一块成长。

30多年来,不论多忙,强巴央宗始终在教学的第一线。她在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时,还承担《动物遗传学》等本科生基础课程。她的想法是:“一堂本科生课有几十个人听,每年能培养几位研究生人才,只要能坚持下去,西藏科研后备人才队伍就会慢慢壮大。”

赵书红

赵书红的工作就是在猪的遗传基因组上“跳舞”。她研究的是针对不同品种的猪,发掘影响产肉、繁殖、抗病等性状的基因。

赵书红课题组一直参与国际猪基因组计划,她和学生作为参与作者的文章年在《自然》杂志发表。9年至年,她还应邀担任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动物基因组组委会主席团成员。年4月下旬,赵书红应邀到盖茨基金会做了家畜整合组学与技术创新的报告,她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和认可。由于在我国猪基因组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赵书红先后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卢艳丽

她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她又常常“泡在”玉米地里。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领域一干就是十多年,发掘了一批玉米抗逆新基因,培育了突破性杂交玉米新品种10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卢艳丽还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6项。

沈俊

沈俊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她的工作是实现磁制冷的广泛应用,这项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绿色环保的制冷方式。她的团队研发的磁制冷样机不仅申请到国际专利,甚至还被美国航天公司采用。她未来的目标是“做出世界第一台磁制冷实用冰箱”。

张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年在McGill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中神经元凋亡及淀粉样沉积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工作。利用人类原代神经元为模型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采用细胞内显微注射系统,将外源性蛋白及表达质粒引入细胞等方法分析胞内淀粉样沉积毒性及其作用通路,为淀粉样沉积导致阿尔茨默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她们点赞,

向她们致敬!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