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教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人才评价

未获得诺贝尔奖前的屠呦呦绝对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科研人员,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经历,没有获得一个大项目,甚至连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也没有,更不用说院士、杰青、长江等帽子啦。获得诺贝奖后,对她的评价是:杰出的药学家,青蒿素之母,为中药研究树立了崭新的里程。屠呦呦对世界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获奖前后对屠呦呦的评价判若两人,不得不反思一下现今国内普遍存在的人才评价体系缺陷。

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对多种中草药、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经过次的反复实验才获得成功才研制出高效抗疟疾的青蒿素。研制成功后的屠呦呦默默无闻地继续工作了40年,这默默无闻的40年屠呦呦老师都在干什么,几乎没有报道。我们只能从她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去窥探一二。从文献检索来看,屠呦呦老师在获奖之前的科研文献只能追踪到年之前,年后重新出现屠呦呦署名的学术论文。也就是说年到年的16年时间,屠呦呦的科研活动几乎停止,如果不是获得诺贝尔奖,年后屠呦呦老师的科研基本上已经画上了休止符。年,屠呦呦老师已经69岁啦,69岁还能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已经足够让现在的草根科学家羡慕不已啦。现在很多高校流行2级以下教授60岁必须退休,哪怕你有再多的科研思路,只有杰青、长江等帽子人才能够工作到65岁以上,获得了院士那几乎是终身制啦。

年,获奖后的屠呦呦先生在《中国科技奖励》期刊上,发表了“我有一个希望”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希望有一个新的激励机制,开展针对青蒿素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做了一辈子青蒿素的屠呦呦先生还觉得青蒿素没有做够,还值得继续深入下去,但缺乏一个激励机制,具体什么激励机制,屠先生没有细说,但肯定是存在一些障碍。

现今的很多科研工作者对传统的东西不愿意开展深入研究,整天大谈特谈科研创新,导致的结果就是到处追热点,今年科研热点是什么?哪方面的科学话题更容易发高分值的文章?成为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热点话题。科研追热点是最经济实惠的科研路线,因为是热点,证实热点的文章也能发得很好,何必挖空心思找原始创新呢?一堆堆的热点高分文章其实几乎没有多少原始创新。记得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作为科研热点时,华大基因一年能在Nature正刊上发表12篇文章,全基因测序造就了太多的杰青、长江和院士;同样地,以蛋白质晶体结构为代表的结构生物学也在热点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杰青和长江;单细胞测序手段出来后,国内一大批相应的科研项目、高分文章先后粉墨登台。要知道,无论是先进的测序设备还是冷冻电镜,原始创新和先进的设备都是来自国外。追热点科研,皆大欢喜:国外生产商高兴,因为做得越多,赚钱越多;国外期刊高兴,因为热点追得越多,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科研工作者高兴,因为追得越快,文章越高,戴帽子的速度会越快。“前年的热点是铁死亡,去年的热点是铁焦亡,今年的热点是铜死亡”,花费了这么多钱,但真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创新在哪里?

现在的科研经费越来越难申请,所谓顶层设计的大项目,基本上需要院士、杰青或者长江等大帽子牵头,导致学术圈子盛行。有幸被钦点的所谓“首席科学家”,是否是真正热衷科研的,估计还有待商榷。现在大项目越来越多,小项目的经费越来越少,草根科学家只剩感叹和悲凉,为了科研梦想,举步维艰地想法设法维持着一个课题组。

突然想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