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而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中医在这片土地上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萌芽,在神话时期我们就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而一般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基本形成了,出现了医学分科,也出现了解剖的思想,同时也出现了望、闻、问、切的朴素诊法,更重要的是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治疗法也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医疗实践之中。
西汉时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阴阳五行理论开始运用于对人体生理现象与病理知识的解释。
东汉时期中医迎来了重大发展,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东汉末年的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同时他创立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则体现了传统中医在引导养生方面的思想。
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则收集研究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采用辨证治疗的思想,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多个药方,最终完成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开放而包容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也不断绵延到周边国家,在这一时期中医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医学进入翰林院,同时宋朝政府还设立了太医局,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了《图经》。
到了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了里程碑式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此书在前人本草著作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参考文献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在他去世后三年首次刊行。此书载药种,附方多个,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蕴含进化论思想,体例详明,用字严谨,它不仅是一部药物集大成著作,而且是一部研究动植矿物的博物学巨著,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百科全书”。
明代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直到18世纪英国琴纳发明牛痘接种发明牛痘接种后才逐步代替,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也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所以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当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民国时期,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科技发展缓慢,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尽管困难重重,但在中医药学术工作者的奋发进取中,中医药仍然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团结中西医”方针的指引下,各地中医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年5月,北京中医学会宣告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中医学会。此后不久,广州、上海、天津、山西、江苏、黑龙江等地相继涌现了一批中医学会,中医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以来,中医界涌现了许许多多喜人的发展成果,年,时年85岁的屠呦呦站上领奖台,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授予诺贝尔医学奖,表彰她在对疟疾治疗"青蒿素"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在屠呦呦刚刚开始研究中医的时候,主流医学领域里中医偏方存在许多争议,大多数人都保持偏见,将它视为糟粕。可在屠呦呦眼中,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优秀的文化基础,同时散发着神秘的魅力。事实证明屠呦呦是对的,几十年的专心研究为人类解决了世纪性难题,让全世界都惊呼中医的神奇。
而在现在针对新冠疫情的全国抗疫中,到处可以看到中医的身影,中医与中医文化历经千年,经久弥新,依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