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中

引言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能力,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动能之源。心理学家加德纳曾对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艾略特等七位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大师”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了一个“十年法则”,这个“十年法则”又被称为“十年沉寂”,即导致人类创新思维的一个原理是这些大师在职业生涯中取得创造性突破的时间大约是十年,这与认知心理学中对人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大约需要十年的结论相吻合。

这些大师获得的创造性突破性无疑是由无数的创新思维过程积累形成的,加德纳的“十年法则”从另一面也反映了创新思维与人的能力(ability)是分不开的,“十年的沉寂”是创新者能力的积累期,创新思维总是发生在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对于创新思维者来说,知识和经验是进行创造时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和基础。因为人的存在总是历史中的存在,当今人类所取得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通过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累积、并不断的加以转化和创新而形成的。

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以及印刷术为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智慧结晶。我国劳动人民在农、天、医、算等领域中蕴藏着的无限创新伟力是当今科技创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智慧根基,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就是在中国古代医药典籍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并且提取了后来打败疟疾挽救全世界无数生命的青蒿素。

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往往需要广泛的信息输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特斯拉公司和网络支付平台PayPal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绝对是一个卓越的创新思维者。他不但历史性的实现了私人公司发射火箭的工作,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他也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电动汽车。让人惊奇的是他对太阳能、火箭、电动车的研究几乎都是靠自学成才,这与他的阅读和思考密不可分,他从儿童时代就广泛的进行阅读,经常几小时就读完一本书。

正是他的知识经验让他提早的预见到了在未来即将改变世界的三个领域:太空技术、互联网和清洁能源。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那些尚未被人类挖掘出来的知识与经验往往蕴含着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文化提升的巨大潜能。对知识和经验的占有只是拥有了进行创新思维的知识背景,对知识和经验的输入只是一种接受,只有将其转化才能真正的将知识和经验加以应用和创造。

而创新思维正是将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密钥。对知识和经验在量上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当今社会的信息呈爆炸式的发展,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经验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一个弊端是将人推向保守,从而抑制创新思维的发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局限性,创新思维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以及推理、评价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西班牙神经科学家卡哈尔曾说过:“许多事实由于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而没能转化为有意义的发现。”观察力和洞察力往往能让人们抓住平时所不易察觉的信息,进而通过推理、分析和综合最终获得灵感和顿悟。

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曾乘坐贝格尔号舰用了五年的时间在环球航行中通过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的大量观察和采集,并通过他的推理最终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进而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推理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存在演绎推理,也存在归纳推理。

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仅受到逻辑思维的影响也受到非逻辑思维的影响,而且还需要有评价信息的能力,即克服已有知识带来的信念偏差,同时也要敢于质疑权威。除了知识经验、观察力、洞察力、推理和评价外,智力也是影响一项创新思维的重要能力。斯滕伯格将智力定义为有目的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周围环境的能力。当前主流的学术观点主张创造力和智力存在着部分的重叠关系。

其中一种观点是认为创新思维是智力的一个子集,很多的智力模型中都将创造力作为智力的一部分,如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的操作方式之一;卡特尔的智力模型涉及到了与创新思维有关的原创性和观念的流畅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涉及到了提出有变革的想法。另一种观点是将智力作为创新思维的一个子集,如斯滕伯格提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行为包括六种基本的元素,它们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

因此,智力也是创新思维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能力。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智力本身是一种多元的能力,按照卡特尔的分法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其中晶体智力是指通过社会文化的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是可以通过记忆保存的信息,如获得的知识经验、词汇概念,言语理解。而另一种智力流体智力如知觉速度和机械记忆,主要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但相对于晶体智力并不稳定。

卡特尔的两种智力在对创新思维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推动创新思维发生的重要能力。综上所述,创新思维需要具有对知识经验的接受、以及在对知识经验在转化过程中的观察力、洞察力、推理和评价能力,并且这些能力要以智力为基础,才能通向创新思维的发生。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能力都是使个体的认知趋于完善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思维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完善。

人格是创新思维的助燃之力。人格(personality)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持久的、独特的风格。林崇德曾将创造性人才定义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总和。其中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智力因素,而创造性人格则是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但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的方式与人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兴起之始,人格被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特征。

创新思维在人格上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研究人格特质来区分的创新思维中个体差异,另一种根据确定的人格类型来对个体进行分类。在对人格特质的研究上,研究者主要以杰出的创新思维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传记法或测量法来描述和概括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由麦金农于年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创办的人格测量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具有较高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特征通常表现为具有平均值以上的智力,具有洞察力、观察、机警,经验的开放性,平衡的人格,对冲动和想象缺乏抑制机制、偏好复杂性等。

美国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在年对91位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创造力的人物进行访谈后总结出了10种复合型人格:精力充沛与安静自如;聪明且骄傲;责任与无责任相结合;充满想象也脚踏实地;内向和外向的统一体;即谦虚又自豪;跳脱了刻板的性别角色;既叛逆又独立;对工作充满热情又不乏客观;兼具开放性与敏感性。还有其他的研究者发现了创新思维者的其它人格特质,如冒险性、探索欲、想象力、挑战性、开放性、直觉力、怀疑性、坚持性、内部动机、模糊容忍性等。人格类型是创新思维在人格研究上的另外一个领域,其方法主要是将不同的人格特质划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型,再将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与不同的人格类型相匹配。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将假设的多个具体人格特质分为了三种类型:一是主宰一个人人格的核心特质;二是影响一个人人格的主要特质,三是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表现出来的次要特质。卡特尔将奥尔波特的形容词表缩减至个条目提出了16人格因素模型。随后高登伯格又将其精炼为五项基本人格类型,即由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性组成的“大五人格”。五项人格类型是在创造性研究中最著名的人格类型分类。

当前很多心理学研究普遍表明人格中的开放性特质与创新思维有关。因为开放性中的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的特点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但也有研究只发现外倾性与创新思维有关。在责任心方面的研究上,既有研究发现责任心与创造力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在宜人性方面,有研究者发现宜人性与创造性只存在中等的相关关系,也有研究发现宜人性与想象力成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中等程度的宜人性人格更具创造性。

在神经质方面,神经质的得分与创造性显著相关,并且通过多元回归发现大五人格可以解释发散思维47%的变异量。尽管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创造性人格对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研究结论指出,人格并不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有效的预测作用。总体而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创造力研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在西方对创造力的理解中人类的创造力是一项特殊的能力,他们相信在人类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为了创新而生,并企图寻找到这些极具创造性的人类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特征。

但从研究者们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的事实是:首先,与个体创新思维有关的人格并不以单一特质为特征,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点是多维的;其次,并不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能够同时具备这些所有维度的创造性人格,创新思维也不是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的人的专属能力;第三,与创新思维有关的很多人格特质产生了相互矛盾和对立的特点,如外向与内向、激情与安静等,实际上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人格特征产生的张力推动了创新思维的产生。第四,人格是以整合的、和谐的方式对人的创新思维起作用。

结语

尽管人格对于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在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时,个体对不同人格特征的调动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发生。既然所有的人格特征都蕴含着创新思维的巨大潜力,那么我们只需要吸取所有人格特质的优势部分通过与外源环境的互动来整合和优化自己的人格,以将自己的创造潜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