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58139.html
一、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加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颇受邻近各国的推崇,中医学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汉方医学或东洋医学。
明朝时,田代三喜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将朱震亨、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带回了日本,并在归日后大力推广李、朱二家的学说。
其理论经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日本的后世派医学,田代三喜也被称为汉方医学后世派的创始人;中医学传入韩国后,韩国人借鉴了一部分中医学的精华形成了韩医学。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被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所认可,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用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并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应用于疟疾的治疗,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青蒿素的成功,代表着中医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也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屠呦呦女士所说,中医药不愧是中国人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此外,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例如拔罐、针灸等,也蕴涵着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能量。针灸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法灸法治疗疾病的手段。
针灸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在世界诸多国家都被认可并广泛应用,在肿瘤治疗以及放化疗后对于毒副反应的改善调理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针灸也是美国辅助生殖机构常用的补充疗法;同时针灸、拔罐等疗法及衍生疗法对于皮肤病也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与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由于缺少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大众被一些披着中医药皮的不法商贩所蒙骗,从而对中医药产生失望心理。
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中发挥了优势,中医药介入治疗的综合获益程度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中医药文化诞生自中华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青少年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能进一步领略中华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医药文化不仅限于中药、针灸、推拿、正骨等,也包括法医学。
中医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健康观念
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全民健康素养状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
青少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各种电子娱乐活动的泛滥,“三高症”等一般中老年人才会得的慢性疾病逐渐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
长期熬夜所导致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猝死等危急重症,更是直接危及生命。奶茶店的风行,使越来越多青少年爱上喝奶茶这种“幸福”的感觉,有的人1个月1杯,有的人1周1杯,甚至有的人每天1杯、每天3杯。
长期消耗健康的结果,就是糖尿病、痛风病的年轻化。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单单在于其本身,更多的是在于它所带来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病变等。
而糖尿病的并发症并不是当即出现的,如果不对血液中的含糖量进行控制,不仅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将影响工作和学习生活。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中提到过自己习医的目的:“上以疗君亲,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学习医学知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还能惠及家人,帮家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肥胖比例再创新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呈现青少年化。此类疾病的低龄化,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饮食结构的巨大改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缺乏正确有效的健康观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没有一个健康的躯体,又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故而,给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势在必行。
这不仅关系着每个青少年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让青少年掌握中医以“治未病”为核心的养生保健理念,以及基本的医学常识,对于疾病青少年化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三、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小学生哲学观念培养的意义
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璀璨的精华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医哲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哲学理论通过不断汲取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探索生命形态以及治病救人的生活实践需要,开创出一种与儒、释、道三家不完全相同的哲学形态。
3.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提出“天人之辨”,到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命题,再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论的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始终。
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诞生。整体观念指的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器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状态下也相互影响。
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器官的病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外在的环境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3.2阴阳五行的平衡观
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中,阴阳家认为阴气与阳气是世界的根本,五行是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阴阳,是对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描述,也可以描述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与阳之间既存在对立也存在统一,阴与阳之间互根互用、相互制约,也相互转化,以维持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气温变化,在春夏二季,阳热之气上升抑制阴凉之气,使得天气变得温热;
在秋冬二季,阴凉之气上升抑制阳热之气,使天气转凉。这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生长于天地间,人体的阴阳二气也随自然阴阳变化而变化,白天的时候阳气旺盛,人体的兴奋功能占主导地位。
但又要以夜晚充足的睡眠滋养阴气为前提;夜晚人体的阴气渐盛,抑制功能发挥主要作用,但又要以白天阳气充分兴奋为条件,这就是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结果。
中医药文化与日常相关,其映射容易从宏观事物上找到,方便中小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五行与五色的关系,五行与五味的关系。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其对应的五色是青、赤、黄、白、黑,其对应的五味是酸、苦、甘、辛、咸。阴阳学说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常见。
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在中医学的理论中,生理状态下人体五脏同时存在相生与相克,在病理状态下则会产生相乘和相侮。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才不易生病。
3.3中医哲学
中医哲学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并将其转化、进一步阐述,形成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蕴含的辩证思维与整体观念成为中国传统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世界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引进医学领域后,孕育了中医学不同于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与诊疗方法。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朴素的哲学观念,经过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医哲学思想。
中医哲学思想本就诞生于中国哲学思想,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塑造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可以更好地辅助青少年认识中国哲学、了解中国哲学,乃至将其内化于己,同时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