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无用1600年后的科学界这样回答

年10月,85岁的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BBC这样评价她,“如果用拯救了多少人来衡量一个人有多伟大,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疟疾这种疾病,最严重的疫区是在非洲;但远远不仅仅是非洲而已。可以给大家看一下按蚊属的世界分布:即使在中国,从东北到西南,几乎是沿着黑河——腾冲线(甚至更往北的部分地区也在其内),东南方向都有着某几种按蚊的分布。中国也是疟疾的疫区。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说她拯救了人类都不为过。研究了几十年,为何突然有了发现,她的灵感来自哪里呢?此前她一直用高温提取的方式反复试验,但是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无论是用药方中的青蒿,还是“熬汤”的方法都无法取得治疗疟疾的效果。在经历了成百上千次实验失败后,眼看就要山穷水尽,此时她想到重新温中医古籍,并且在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葛洪对治疗疟疾的记载。用“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使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其实,中医古籍书对后世的影响远不止如此。《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一种疾病叫做“尸注”。这种病,染上的人,不知道哪里不舒服,身体忽冷忽热,全身乏力,日益消瘦最后丧命,更可怕的是,传染性极强。葛洪详细的备注了发病的过程,传染性的描述,碍于医学条件有限,没有确定病院。用现代医学知识比较,这是“结核病”的最早记载。对天花也详细的记载,当时称之为“虏疮”。公元年左右,葛洪对一次天花大流行,进行了周密的观察,记录了该病的典型症状: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大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这一个记载,比西方要早多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次来自前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许没有中医古典文献的灵感,我们无法得知发现青蒿素还要多久,也无法想象受疟疾困扰的人还会受到怎样的折磨。在经历了科学实验与疫情的考验,中医是否有用已经不言而喻。先辈们留下的财富还需要我们后辈不断挖掘,相信不久将来,中医的造诣将令世界瞩目。#寻艾#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