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中国,重大瘟疫发生时,从未出现数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人口灭绝,正是得益于中医药的护佑。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受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屠呦呦年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经过40多年验证,获得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实现诺奖设立年来中国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类诺奖的历史突破。获奖的最大理由,莫过于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20多年前,我去南非考察交流,当地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所的一名专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能发现青蒿素?我们南非漫山遍野的青蒿,怎么我们就发现不了?”很难忘记他不甘的语气和神情。
发现青蒿素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典型案例。其实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中医药很早就出发了。
年,印尼前总统苏加诺因肾结石无法排尿,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向中国求助,希望由中医解除他的病痛。
年,周总理派中国医疗组前去印尼为他医治。经过4个月的中医治疗,苏加诺的病情明显好转,岳美中教授被授予印尼国家勋章。
若干年前,一位外国政要找我看病。在诊断、开方、医嘱之后,一直默不作声的保健医生突然发问:“能把每种中药的作用标上吗?”我向他解释,中医药不这么标注,因为除了单味药疗效外,重要的是中药的配伍作用。他仍不解地问:“那你们做了哪些实验,能证实这个药方治好病呢?”
保健医生的提问确实是再正常不过的西医思维,比如任何西药应用前,至少需要做多次动物与临床试验,必须阐明主要成分、作用机理与毒副作用……
而中西医的差别恰恰正在于此。
西医以病为本,思维是微观的、解析式的,因此产生了还原论;中医以宏观和整体论思维为标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同样的病也会根据人或所处的时间与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所谓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在中西医诊疗思维、治疗模式全然不同的情况下,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需要被人认可,而被认可的前提,就得靠疗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疗效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年我被俄罗斯授予勋章,体现了俄罗斯对中医药的认可。
近年来,许多国家首脑、政要到访中国,纷纷提出体验中医养生保健、加强中医药领域合作的意向。历数中医药走向世界,历经了几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针灸率先被世界认识,当时中医药与国外交流的方式,主要以人员培训、针灸应用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中医药国际交流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从针灸到中医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新世纪之后,随着部分中成药、饮片的出口,中医药产业逐渐走向世界,涉足领域更广泛,特别是中美、中意、中法、中奥等中医药合作亦成为国家合作框架。
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刮痧》,讲述的就是中医疗法在国外遭遇文化差异,而使一家人陷入困境的故事。距离那部年上映的影片十几年后的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施行。
中医药在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虽然立法仅两年,但国内中医药立法和国外立法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国内立法是对中医药的保护、利用、规范与发展,国外立法是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通过立法使中医药进入医疗保险,为中医药防病治病提供保障。
今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第72届大会决定,将传统医药(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这是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于蕴含着深厚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医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脉相承。中医药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如何发掘宝库精华,运用好这把钥匙是中医药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单纯的科学,解决不了人文的问题;单纯的人文,也解决不了科学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学科的发展方向,是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我投身奉献的中医药事业就是这样的“二合一”——既有方法与技术,也是道与文化。
END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作者:韩雪)。
●我们旨在更好分享,如有转载不当,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