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关于茵陈的方剂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克;栀子15克(劈);大黄6克(去皮)。
主治: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关于茵陈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黄痨(黄疸)病人,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先生,请您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大夫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发现他变得非常健康,身体强壮,面色红润。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大夫治好的?”
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大夫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
“药倒没有吃过,不过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些野草。”
“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什么草啊?”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取名“茵陈”。
华佗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温馨提示:文中药方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医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市卫生健康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