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努力培育一流人才推

原标题: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努力培育一流人才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园。受访单位供图

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下称“广中医”)迎来了一位外国朋友——泰国公主诗琳通。陈皮饮、书法与八段锦……造访期间,诗琳通公主多次对感兴趣的展品进行提问、拍照,还挥毫写下“杏林芳菲”四个大字。

头顶国医大师摇篮光环,手握中国中医瑰宝,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广中医何为?

“一所大学真正的财富在人”“办大学要保持长期主义,既要耐得住寂寞专心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又要走出校门对接产业发展”……校长王伟描绘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传承中医药精华,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纲,以人才培养为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奋力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目标迈进,让中医药在增强各国人民健康、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师生

南方日报: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您看来,一流大学有哪些共性?

王伟:一所学校的真正声誉是学术成果和学生。在“双一流”建设中,要营造以学术为生命的工作氛围,培养一流的教师和一流学生,并推动师生共同创造出一流的学术成果,推动解决一些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

作为一所中医药大学,我们不仅要培养有扎实本领、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杏林学子,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而且要培养学术大师,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强教必先强师,学校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王伟:一方面,实施教师“精细化分类管理”,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岗位聘用制度,对首聘考核没有达到要求,且不能按期完成整改要求的教师给予低聘或转岗处理;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优化教师各类岗位分型评价标准,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人才,而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进行分类评价。同时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学校建立了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于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争取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南方日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您是如何选才用才留才?

王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离不开事业二字。学校要为真正有能力、有理想的人才提供舞台和机会。选才时,要增强人才甄别能力。既要看他过去的成绩,又要看他未来的潜力。人尽其用,用尽其才。学校要根据人才特点匹配资源规划成长路径,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对待人才,既要“雪中送炭”,在其遇到困难给予帮助,传递温暖,也要“锦上添花”,建立常态化激励机制。如在取得重大成果后,学校根据个人需求给予奖励。我认为,更大的激励是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南方日报:您曾经说过,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的管理。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伟:管理即是服务。高校行政人员要服务一线师生,为他们的学术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让其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发展学术。此外,学校要为师生搭建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创造空间,鼓励他们追求卓越,学术追求永无止境。

一流管理呼吁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不久前,学校还启动了人事制度改革,完成新一轮内设机构设置调整工作,将撤并的管理人员编制全部转拔至教学科研一线,通过盘活用好编制资源,破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人心思齐,才能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热情。

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深度交融

南方日报: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您认为应该如何走?

王伟: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把中医药的疗效优势“说明白、讲清楚”,更好服务人民健康,是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无论哪个学科,只要有利于中医药发展,都可以被吸纳进来。下一阶段,学校将以探索新兴、交叉学科为支点,促进中医药与工科、理学的交融,让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南方日报:大家都说中医药创新,落脚点应该在哪里?

王伟:首先是理论创新。高校要在基础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在守住“根与魂”的同时,建立一套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医概念和逻辑体系。中医还是一门应用学科,要在新手段和新方法上下功夫。年,学校成立了智能中医研究院,让中医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充分对话交流,促进中医辅助诊疗技术的革新。

南方日报:“智能中医”,听上去很新颖?

王伟:人工智能是时代风口,更是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面对新技术,我们要主动拥抱,善于利用。之前,学校就把AI智能图像识别功能运用到数字化“面诊”“舌诊”的探索上,对传统的“望闻问切”进行迭代升级,为中医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发展智能中医,广东有很大优势。这里信息产业发达,且老百姓对中医的认可度高。过去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有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但没有上升至普遍性规律,我们希望通过对诊疗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中医在现代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南方日报:服务高质量发展,广中医有何担当和作为?

王伟:作为一所中医药大学,学校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一方面,做大做强中医药类主干专业,加快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专业布局。另一方面,发展新医科、大健康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学校还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大科技转化推动力度,推进与广东中药产业领先企业的合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释放更多动能。

作为一所医科高校,医院医院建设,医院医院的发展,强化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打造大湾区中医医疗高地,为增强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案例

潜心青蒿研究创立中国方案

非洲科摩罗被称为“月亮之国”,这里曾遭疟疾肆虐。是来自中国广东的抗疟团队,在科研一线与疟疾“死磕”,在中医理论启发下,运用全新的抗疟策略帮助科摩罗迅速驱逐了疟疾这个“魔鬼”。

当地人至今常说起中国专家。他们正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宋健平和他们的团队成员。

青蒿抗疟源于岭南。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青蒿素抗疟研究以来,广中医发挥学科及区域特色优势,形成了青蒿素复方“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疟疾防治方案。近年来,团队成员在多个非洲国家推广该方案,快速遏制了疟疾流行,大幅减少疟疾发病和死亡,回答了方案抗疟群体有效性、安全性、抗药性等科学问题,相关研究在《自然·遗传》《柳叶刀·传染病》等杂志发表,为年WHO发布的《恶性疟的全民服药现场实施手册》贡献了中医智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介绍,目前青蒿素复方被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治疗指南》收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哌喹片获40个国家专利保护,成为传播中医文化,增进国际友谊,造福人类健康,引领中医药国际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

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5月11日,科睿唯安公布了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最新统计数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生物与生化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至此,学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已达到4个,分别为“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

广中医透露,农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3个学科的潜力值分别为.92%、95.73%、93.60%,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成为顺利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年,学校坚持破解学科队伍后继人才不足、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的短板,以中医药核心学科群为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医药核心学科群也着力加强建设。目前,强化中医药学科优势,实现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加速发展的局面已形成。

数读

●学校全职引进各层次人才人、柔性引进杏林讲座教授48人、客座教授28人;拥有国家级人才人、省级人才人

●学校年1月获得全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组后的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发改委的“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南方日报记者黄锦辉通讯员郑维群孟楠廖晓键(黄锦辉)

责任编辑:小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