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的国际生物谷亮相BT峰会。万物互联,智慧医疗来了。智能型身心反馈系统,能让身心放松。带GPS的智能轮椅便携无创血糖仪、动态心电仪监测设备广州日报讯(文/全媒体记者王纳图/轩慧)昨日,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领袖大会(以下简称“生物技术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五楼梅花厅开幕。生物产业是21世纪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本届生物技术大会以“聚力科技新契机扬帆健康大湾区”为主题,采取“2+2+5”即两大主题演讲、两场高端对话和五大板块专业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展开,邀请了多名中外科学院院士和世界知名生物企业家在内的70位重要嘉宾,共同围绕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政策研讨和产业合作,加速生物资源、科技、产业、资本大融合、大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贡献智慧和力量。大会主题演讲环节邀请了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进行演讲。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把控战略方向的国家顶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樊代明发表题为“反向医学研究”的演讲,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融结合等多维度深入分析了国际医学行业的走向,并解读了国际医学发展趋势;而来自市场一线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就“中国医药产业创新二十年”为主题,阐述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历程。为助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间、企业与资本间强强联合,毕马威中国和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在本届大会上联合发布了“深圳领先生物科技企业20——领军企业榜及先锋企业榜”,从团队、技术、产品、市场、融资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量化评估。此外,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与深交所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也在大会上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主题指数”,指数结合公司市值规模、行业代表性等因素,旨在搭建立体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层级,探索产融结合创新路径。该指数将进一步引导市场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加速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深圳率先实施生物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十周年。深圳正致力于打造生物“硅谷”,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深圳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生物技术大会,为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了高端专业的交流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年度盛会。为什么病人越治越多?为什么医源性死亡患者的比例不断增长?为什么好药越来越少?以敢言著称的“网红”院士樊代明昨日在深圳BT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犀利观点。他指出,专业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是现代医学一味向技术发展带来的弊病,应该通过“反向医学研究”来解决现代临床医学的困境。樊代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奖励。他这次在BT大会上做了40分钟的演讲,其犀利的观点、简单通俗的语言得到了听众的认同,掌声不断。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现代医学面临一些弊端樊代明说:“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向前看不可磨灭,往后想无与伦比,但现代医学一味向技术发展带来的弊病也不容小觑。”在他看来,专业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就是现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樊代明说:“医学基础研究本来是要了解生命的真谛和疾病的本质,可是现在以发表论文为准,谁的论文发表得多谁就是老大,但是这么多论文只有3%有应用价值。”比如全世界花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花了十年时间找到了15万个靶点,十年过去了,不到50个在临床上有一些应用价值。其次,关于专科过度细化的问题,樊代明说,“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一个医生只能看一个病人或者是一个病灶,请问现在有多少消化科主任能够抢救心脏科的病人,心脏科的医生能够抢救呼吸科的病人?”他举例说,在美国,医疗技术非常发达,可是美国是平均寿命最低的发达国家之一。而中国十年前只有40亿人次的疾病,现在每年达到80亿人次。“人还是这些人,怎么病人越治越多呢?我们把一个病人分成几块来治,一个病分成若干阶段来治,不就多了吗?”这样的结果就是,“药品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累,”樊代明说,“我刚当医生的时候只有5种抗癌药,现在仅心血管就有多种药,消化科有多种药,抗癌药更是上千种,几百家公司负责生产,都说自己的好。药品越多就是因为没有好药出现嘛。”没好药是算法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在樊代明看来,原因很多且不尽相同。但其中最重要的共性因素是,现代医学过于倚重“机理→药品”这一单向研究方向,过于注重抽样的“一致性”而忽略生命整体的“异质性”,其实质是“反向医学研究”的缺失。他强调,医学是多元的,如果用单元思维去研究;生命是非线性的,如果用线性思维去研究;病人是异质的,如果用同质思维去研究;病情是变化的,如果用固化的思维去研究,其结果是真实的,但结论不一定正确。“为什么最近50年很少有好药出现?我们的算法也出了问题。”樊代明说,比如针对溃疡病,研发药物时,先按某种标准,排除了一大部分病人;再按另一标准,再排除一部分病人;最后剩下几个符合标准的样本,除以一个平均数,最终落到一个病人身上。也就是说,这种药物只对极少数符合条件的病人适用。“一个病人的结果,放到几十亿人里用,当然要出问题。”樊代明尖锐地指出,“统计学里是有随机抽样,但随机抽样要放在一个范围内,在范围内叫随机,扩大一下叫随意,再扩大一点就成了随便。”建议进行反向医学研究樊代明说,反向医学研究就是从经验开始,到临床上去寻找那些有功效的药,最后再去找机制,比如板蓝根治疗感冒效果很好,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找不到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那一定要找到吗?不是!能治感冒就行了。”他说,有一种植物,俗语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3月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到4月就可以抗疟疾,到了5月6月就只能当柴火烧。这是先找到现象和经验、疗效,再通过这种现象回过头来研究,最后找到了青蒿素。最后,樊代明还鼓励现场的年轻人,他说:“在座的年轻人,不要信那些权威的理论和方法,要想有所成功,只能走绝路。什么是绝路?就是没有路了,要自己开辟的路。只有很少有人走的路,才能成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