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永不停止。人类经历了原始落后的野蛮时期,进入农耕时代,听过了蒸汽机的轰鸣后,又迈入了虚拟网络、人工智能的新天地……在这段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人类一直都在探索中前行。而在这段遥远的路途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为人类新天地的开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智商的科学巨人,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他晚年时,他又做出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毁掉其全部的手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半生的科研成果就以其壮烈的姿态灰飞烟灭,不留一丝侥幸。他为何要这样做?为何科学家为认为可能和“彩虹计划”有关?请跟随笔者寻找答案。“巨人”的诞生爱因斯坦,26岁时作为专利局职员,发表了一篇论文,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在物理界初露锋芒;27岁时提出震惊世界的质能方程,奠定了“科研巨人”的地位。43岁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其一生贡献了无数的科研成果,而今都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爱因斯坦在世时,曾对核武器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其一生向往和平,并不希望核武器落入不端的人手中,产生恶劣的影响,他的初衷只是为增强各国的自卫能力,而不希望核武器变成残忍的战争利器。于是他的研究曾停滞了一段时间,但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使下,他最终还是决定将原子理论应用于核武器研发进程中,并成功地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应该都清楚。爱因斯坦最信任的美国,却是第一个将核武器运用于战争的国家,而爆炸地点的生态环境亦因此遭到了巨大的影响。事后,爱因斯坦十分悲痛且自责,他难以接受自己竟成为了战争的一分子,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将世界人民陷于苦难。为了弥补自己认定的过错,他开始奔走各地,积极进行以反对核武器为主题的和平演讲。虽然爱因斯坦一直极力挽救因核武器带来的不良后果,但终究收效甚微。“只留清白在人间”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一直是一位向往和平的人士,但核武器的发明成为了他一生的痛点。因此,不少科学家预测,爱因斯坦临终前,亲手将自己的手稿毁掉,可能与“彩虹计划”的推进有一丝关联。上世纪30年代,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称,“彩虹计划”是美国海军在一艘小型驱逐舰上进行的一项神秘实验,其目的就是力图让军舰隐形,使敌人无从探测,从而实现突然袭击,在二战中取得绝对主动权。不得不说,美军的想法很美好,一旦实现,对于别国将会产生致命的打击。那么“彩虹计划”与爱因斯坦又有什么联系呢?据笔者了解,原来“彩虹计划”的理论部分就来自于爱因斯坦早期的一项理论,是将“引力和电流的统一场论”运用于海舰电子装置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不过由爱因斯坦提出的该项理论在早期还并不完善,最终“彩虹计划”以失败告终。关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猜测,据传,爱因斯坦当时并不清楚自己的理论被美军利用,而他本人在将早期尚不成熟的“统一场论”收回之后,一直在进行着后续研究,并在晚年时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有传闻,该项理论已经成熟。不论猜测是否正确,但爱因斯坦在知道自己的理论被美军利用之后,的确深恶痛绝。本来为了科学研究奉献的热血,却被残酷的现实浇灭,爱因斯坦不愿再一次看到因为自己而给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于是在临终时忍痛将自己的研究手稿全部毁掉,随自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美军的“彩虹计划”终究没有卷土重来。虽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毁掉的手稿与美军的计划之间究竟有多少关联,但毁掉的手稿已经成为事实,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对于科学家来说,每一项或大或小的研究成果,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心血,常人无法看到。而爱因斯坦能够放下自己对科学的渴求,甘愿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一点贡献,无疑是伟大的人物。在笔者看来,科技的前进可能会因爱因斯坦的这一举动而停滞一段时光,但与获得一位充满人文主义光辉的伟大科学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之路,本就蜿蜒曲折,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才不会被物质与功利污浊了内心,才是一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科学探索中比成败更重要的是过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回顾我国的科研发展历程,虽然没有突飞猛进,但一直细水流深。屠呦呦是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科研的道路坎坷且寂寞,她用甘坐冷板凳的态度,一步一步调查取材,稳扎稳打,在经历了余次失败之后,终于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了抗疟良药——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像一位老农民,数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于祖国的土地上,成功培育出具有优良杂交优势的水稻,使世界粮食亩产提升了数倍,是造福全人类的一项伟大成就。每一次科技的进步,研究成果的实现都能造福人类,这应该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心愿。他们大胆想象,将我们眼中庞大的世界分解成肉眼下的一颗颗微粒,尽管可能会遭受质疑与嘲讽,但他们总能沉住内心,不断尝试,用最理性文明的方式告诉世界,什么叫做科学。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向所有为人类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