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防疫原来这是一场持续

中国与细菌病毒的战斗史

当下这一轮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但是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和细菌病毒的战斗史从来没有停歇过。

从古人的经验中,我们不但能学到许多关于抗疫的智慧,还能看到那份刻在民族DNA里的强大信念。

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总结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次大型瘟疫,大约7年就发生一次。

中国最早记录的瘟疫,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周朝。《公羊传》记载,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就是一次大疫情。

古人眼里的疫情:这是什么鬼!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疫病多流行于天气异常的时候,比如秋天像夏天一样多雨,人们就更可能感染上疟疾。

“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

除了季节原因,战乱、饥荒、旱灾、洪灾、地震等灾祸都是疫情的温床。

百姓食不果腹,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疾病。再加上人们流离失所,大规模的迁移流动也会促进瘟疫传播。

但是由于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认知,往往把疫情的发生归结于鬼神作祟。

古人认为“疫”是鬼神的“役”,仿佛鬼怪也要服徭役,接受的福报,其搬砖内容就是散播病毒。

东汉《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楚辞》中把这种鬼叫做“伯强”,专门制造疫情。

《楚辞》:“伯强,大厉疫鬼也,所至伤人。”

于是人们通过戴假面、跳祭舞、送瘟神等方式来驱鬼,包括端午节划龙舟也与驱疫鬼有关。

中国人的抗疫智慧

(一)隔离,医院

在秦朝,麻风病人就要被送到“疠迁所”。“疠”意为瘟疫,“疠迁所”是专门为患了传染性疾病的人建立的隔离治疗场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小汤山”“雷神山”。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隔离场所,比如汉代的“病迁坊”、南北朝的“六疾馆”、唐朝的“病人坊”,宋代苏轼也曾在杭州亲自营建“安乐坊”收治病人。

除了隔离患者,在晋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密接”的概念。

朝廷规定大臣家中如果有三人以上染病,哪怕大臣本人没有病症,但他有可能接触过病人,百日内也不能入宫。

在清代,除了将天花患者隔离到“避痘所”,还要对病人用过的物件(床榻、衣物、尸棺、食物)进行专门处理。

这说明此时的隔离概念已经从“人”扩展到“物”,这更有效地阻断了病原传播。

(二)一起打“疫苗”,苗苗苗苗苗

明朝时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得过天花并且康复,他就几乎不会再次感染,于是“种痘”诞生了。

种痘的方法有痘衣法、浆苗法、旱苗法、水苗法四种,经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水苗法最为安全有效。

具体操作方式为:把痊愈期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加水调湿,用棉花团包起来塞入鼻腔内。

种痘极大缓解了天花的肆虐,还被来访的外国使臣学习,经俄国传遍欧亚大陆。

年,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在中国种痘法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

(三)“赐药”、“颁方”,不要放弃治疗!

我国古代的名医也从没有停止过对科学治疗的探索。

华佗曾经用青蒿治愈由疟疾引起的流行性“黄疸病”,后世医学家屠呦呦还从青蒿中分离出了“青蒿素”。

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收录了不少防治疫病的药方。

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菌陈蒿汤”治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白头翁汤”治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

自南北朝时代开始,朝廷还会通过“赐药”“颁方”的方式来控制疫情,给老百姓免费提供医术、药方以及药品,体现朝廷和皇帝的“仁政”形象。

其中做得最好的朝代是宋代。著名的中医典籍《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都是北宋官府推荐的,其中有不少方子现代中医仍在使用。

南宋时临安发生瘟疫,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制药”,类似现代中成药“柴胡饮冲剂”,相当有疗效。

(四)预防疫病,从我做起

秦汉时,就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官员一天假,被称为“休沐”,从个人卫生角度来防范细菌病毒的繁殖。

李时珍提出水要煮沸、澄清之后再饮用,极大降低了传染病发生的概率。

《本草纲目》:“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

清朝贾山亭指出了用熏蒸的办法消毒。

《仙方合集·辟瘟诸方》:“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余伯陶在《鼠疫抉微·避疫说》中提出良好的卫生和室内通风可以有效预防鼠疫。

“当无事时,庭堂房屋,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

(五)古代也有“口罩”

《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口鼻传病的概念出现,但是用手或袖捂鼻子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后来有人就用绢布遮盖口鼻。

明代医学家万全《万氏医书》提出用雄黄点入鼻窍,阻隔疫病于口鼻之外。

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伍连德制作了由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的“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20世纪30年代,随着橡胶、蜡纸、玻璃纸等都被引进到口罩用材中来,口罩起到了更好的过滤作用。

黑夜遮不住黎明的曙光

我国古代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学,但从一代代前辈对疫病的措施中可以发现:

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整套防疫的体系,以及面对疫情不畏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

于是中华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疫情,而这一次,一定也不会例外。

更多精彩内容:

武侠世界旅行图鉴

寒食节和清明节傻傻分不清楚?

金庸女主仿妆|“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古风美人博主安利|“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汉服搭配博主安利|“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